王建军
曾经,有朋友很真诚地在我的微信相册里留言说:“如今,正经的文章没人看。”我懂他的言外之意,就是含蓄地告诉我,别费那个脑子了,写那些狗屁文章干啥。
其实,我坚持写点东西,也没期待更多的人看。一来是自己水平太低,难入人们的法眼;二来是觉得自己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天天给学生分析课文,装模作样地指导作文写作,如果自个连篇学生作文也拿马不出,显然有点糊弄人的嫌疑;至于第三个原因嘛,我从内心觉得作文是一种修行。在作文时,我可以与自己心中的善对话,也可以对话心中的恶。生气了,我可以发泄不满而不至于迁怒无辜;高兴了,我可以宣泄得意而不至于影响别人;恐惧时,我可以给自己造一个港湾让自己躲避风浪;孤独时,我可以制造点浪漫排遣寂寞。
所有这一切,其实都是为了制造点意义让自己过得快乐,至于其他目的,我压根想不出来。
还有朋友在朋友群里感慨:“唉!我们这代人真累啊!每天过得真没劲!”
是啊,现在生活还有多少意义呢?除了刷屏就是刷屏,每天傻乎乎地看着网上那些或荤或素的段子笑,要不就是看看哪里又死人了,哪里又着火了,其他的还有什么能激发兴奋点呢?要不就在群里瞎聊,一群年过花甲的老头老太太在回忆里寻找过去的影子。偶有几个发了点小财的土豪在群里扔几个块八角的红包,引得大家一阵兴奋,兴奋过后,留一地红包皮在那里孤独寂寞。更有后来者,不管楼梯多好,一层层地爬上去,看到红包就点一下,看到红包就点一下,偶而捡到毛八分的,就足够高兴一整天的了。
生活里,除了手机,还有什么呢?大街上,小路边,到处都是玩手机的人。手机里面有亲情有友情也有恋情婚外情,如果没了手机,人与人将会成为最没感情的生物群落。
晚饭后走在街上,前面一中年妇女在打电话,声音很高,足以让我听到她通话的全部内容。对方问:“最近忙啥了?”答曰:“没忙啥。除了玩手机就是看电视,这不吃完饭没事干,肚子不大好受溜达溜达。”……
呵呵,有多少人也是在过着如此的生活呢!
那个放羊娶媳妇生娃的故事,已经实实在在的在我们生活中出现——拼命多挣钱,盖好房子买好吃的买更好的手机,吃饱了溜达溜达饿了再吃——没钱了再挣钱挣更多的钱——累,无聊,活着太没意思了。
如果我说当下的社会现实是这样的:信仰的缺失和衰败,价值观的错乱和堕落,道德的败坏和无底线,拜金主义的毒害和横行和空心人的哀伤遍野。 你会说我简直是胡说八道吗?别的不说,打开电视浏览那些层出不穷的奇葩新闻,经常听到主持人获评论员呼吁人们守住道德底线,真可笑不是?连底线都失守了,还怎么指望人们道德高尚?
制造点意义吧,否则生活还有什么意思?
作为一名教师,我笃信教育是根植于灵魂的,你种下的是什么,长出来的就是什么。如果你想让孩子学会独立的思考,那老师就应该有一双具有辨识度的眼睛。他不该随波逐流,不该人云亦云;他不仅传授真理,更要教导对待真理的态度。因为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各种专业的院校随时都能学到,惟独品格,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建立的。
爱尔兰诗人和散文家叶芝曾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可在我们教育界,一句话修改了若干年也没改好。我们先说“要想交给孩子一碗水,老师必须具有一桶水”,后来又修改为“要想交给孩子一碗水,老师必须是长流水”。看到进步了吗?最大的进步就是由死水变为活水,但是最根本的方式是没变的,我们始终坚持“注入”。
我渴望我的学生的灵魂能够发光,是的,仅仅有丝火花就可以了。可是,我太普通,太渺小,我无力改变他人,所以我尽可能改变自己。于是,为了制造一点生活的意义,我将自己剩余的精力都投入我认为应该呵护和捍卫的事情上。我更关心的不是我们需要怎样的美好世界,而是这个世界需要怎样的我们;我考量的不是今天的我们能拥有什么,而是未来十年的人需要怎样的现在;我敬畏的不是众说纷纭那一套,而是回归古老而慈悲的传统文明精神品格。
这一切,让我安心。
让我彻底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