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中秋,又到中秋。
说到中秋,最先映入脑海的是故乡,那遥远的小村庄,安静坐落在巍峨的山脚下,金黄色的月亮升起来了,家家户户还在忙秋。虽然是过节,也有人刚从田间地头荷担而归。走进村庄会听到狗吠孩啼,过节特有的食物的香味也会漂浮在空气里。
一个十来岁的少年,手里紧握二大娘给的五仁大月饼走在回家的路上,那就是我了。永远忘不了那块月饼的滋味,硬硬的,甜甜的,里面还有好多块白色大冰糖。昨天妹妹寄来新下来的小米,只有故乡才有的丰糕,好友寄来五仁月饼,外表酥脆,软性适度,味道却是小时候熟悉的,感觉中秋节真的到来了。尽管以后的日子里吃了那么多花样繁多馅料十足的月饼,五仁月饼不是最好吃的,但却是记忆中最难忘的。
中秋节在南北方都是大日子,南方尤甚,远在千里的学子也会飞回来过节,跟春节一样隆重。这是颠覆我认知的。虽然明月千里寄相思,但是我也过过很多不团圆的日子。因为中秋挨着国庆,那时北漂,很多个中秋我都没有回家和父母一起过节,弟弟也是。想到在中秋月圆之夜,他们两个老人独自过节,现在想来忽有些不忍。不过那时他们还年轻,五十多岁。我们已经独立,不需要他们殚精竭虑挣钱供我们读书了,说起来这里面的辛酸委屈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那时女孩子上学还被认为无用,但是父母省吃俭用供我读书,也就遭到一些人的冷嘲热讽和不理解。听老妈说有次家里买菜油的钱也要出去借,还遭遇了一些不愉快。这些生活的苦老妈从来没有跟我说过,上学时过得清苦,但每次回家都有好吃的,每次都狼吞虎咽吃很多,我从来不知道我们上学不在家的日子他们清汤寡水粗茶淡饭是怎样过日子的。我粗心竟然从来没有想过他们的难,或许是我被他们呵护得太好了,所以从不知这些生活的苦。
但我一直知道的是老妈是越挫越勇的那种人,人家越说瞧不起的话她越高昂着头,这些年总算熬出一点头,但她也没有对当年为难她嘲笑她借了几个钱又催促着赶紧要回的人趾高气昂,表面上瘦弱单薄的她倔强坚韧,内心蕴藏着无限多的能量。这是我在以后的岁月中逐渐体悟到的。
就如现在老妈身在千里之外照顾卧病在床的姥姥,虽然想外甥,但也坚持让老爸帮我在身边带孩子,而不是把孩子带回老家。虽然有时也流露出这样的意思,但她知道我舍不得孩子,我们两代人的教养方法有差别也就作罢。
但是我不能忘记北漂的那些年大宝刚出生,我又要上班,父母帮忙带了多少孩子。有时北京有时老家,孩子就在一趟趟往返的列车中长大了上幼儿园了。
那时我们又过了多少个不能团圆的中秋节呢?印象最深的就是有年中秋,我独自跑到角楼去拍月亮。孩子不在身边,老公从不过节的,也许在加班吧。最佳观赏地挤满了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我也混迹其中,看他们三脚架上美丽神秘的月亮,仿佛窥见月宫桂树朦胧的一角,尽管现代科技已经让我们看到了月球表面真实样子,但我还是用神话和想象包裹了我心中的月亮。
冷冰冰的科技并不能保护心中的月亮,但科技进步智能手机的普及,父母会用微信视频语音了,无形之中也消解了很多思念之苦。飞机高铁的便利也不再是天遥地远,万水千山,除梦里有时曾去了。
犹记去年中秋,晚饭后我诗兴大发,非要去海边赏月。老爸不想去,于是我们夫妇二人带着老大驱车几十公里去看月亮,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海风吹拂,孩子在海边酒店广场追逐萤火虫,父子俩还在树丛间找知了猴。不过南方的只了猴跟北方也是截然不同的,个头小,叫声不太相同,大概也不是同一个品种了。暑假时在老家,发现知了也没有儿时那么多了甚是伤感。我总是在这种旁人不关心的小事上伤感。
老公看着开心的儿子不禁说,感觉又回到了三口之家,我们晚上在奥森公园散步的时光啊。我说是啊,那时二宝还在肚子里呢。时间过得真快。
时间过得真快,又是一年中秋,此时老妈在老家,弟弟弟妹在从青岛回老家的路上,老公在西安出差,我和两个娃还有老爸在海南,天南海北共享一轮明月。惟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