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会觉得我们的未来,或许就会是这样。或者还会带有很强烈的倾向,认为技术的发展可以解放双手,深邃大脑。也会认为,技术的发展,可以实现自己幼年的梦想,成为超人,金刚不坏。于是很多事情,现在看来,都是围绕着怎样让人变得更强、让懒惰更好的发挥而进行发展的。
这到底是对的还是不对的?也许我们应该更加深入的进行思考,如何增强人类?
一直以来,我们会强调一个概念,“以用户为中心”。这点不光是在设计行业,机械、科研、咨询、医疗等行业,包括现在的科学发展观,其实在本质上,也都是如此。而这并不是一个由互联网行业带出的新鲜想法。三千年以前,一个太阳刚刚露出地平线的早晨,管仲对齐桓公谏述了一段霸王之业的言论,其中便提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后被西汉刘向编录入《管子》),这是人类界有史以来第一次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发展至今,我们强调“以用户为中心”就是在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设计理念。增强人类,亦然。在面对技术革新的时候,我们需要利用好技术,发挥设计思维,探索这些新技术可能发挥最大效能的点。这个过程其实又是需要一轮调研和反馈的。但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增强,不是变成超人,不是无所不能,也不是让懒惰发挥到极致。增强,以人为本,更多的是让身体有缺陷的人,让弱势群体能够重新对生活树立起信心,依靠技术提供的“能力”,消除心中恐惧,远离颠倒梦想。
《增强人类》这本书介绍了本身日臻完善的VR/AR技术是怎样运用到人类的生活中的,也介绍了一些很不一样的增强现实的领域,超越简单意义上的屏幕叠加,调动人类的听觉、味觉、触觉,甚至情感的体验增强。还有很多丰富的实例,这里我简单引用一些书中的内容,来概述我们应该怎样去思考未来设计的机会点。
关于视觉
对于盲人来说,他们最渴求的只是视觉感知。1824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法国盲人路易·布莱尔于设计了点字和凸字,让盲人可以通过触觉,物理感知这个世界传递的信息。但是把信息用点凸实现出来,工作量巨大,学习成本也比较高。但是,这项设计仍然是了不起的,他为我们找到了一些有意义的思考路径。过去,技术无法实现的事情,我们可能只能通过其他的途径解决,依赖人类的触觉转化。现在,我们依赖技术,通过其他知觉去转化,也是可以实现的:
直接在大脑中提供视觉信息的方式,来绕过他们的眼睛。信号不是穿过视觉皮层,而是通过听觉皮层进入大脑,并传到到大脑中的正确位置。
我们可以用带有震动传感器的背心,让盲人感知周围的环境。
关于触觉
对于正常人来说,我们在正常的认识这个世界,声色光电,一切信息都会用正常的逻辑被感受到。但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可能患有精神或神经方面的疾病,那么他们便无法正常的与这个世界对话。比如自闭症患者。
通过刺激手中的不同领域传达幸福、悲伤、兴奋或恐惧的感觉。拇指、食指和手掌中间部分的空气在短时间内将会产生兴奋感,而悲伤的感觉是由于手掌外侧和小拇指周围区域受到缓慢和适度的刺激而产生的。
这样,我们或许可以开辟一种新的沟通方式。
关于听觉
作为音乐爱好者,很多人喜欢三维立体声带环绕,因为这样会增强音乐的带入感,仿佛亲临音乐会现场,仿佛沙发前方就是一组Live演出。所以,声音是会通过听觉的独特感知,带你深入洞察世界的另外一面。运用这个原理,我们通过技术,或许可以给盲人在这个世界带去导航机会。
定向音频技术可用于创建三维声景,使得导航方向和地标的描述听起来像是从它们实际所在的地方传来的。
关于嗅觉
《少年包青天》中有一集公孙策说:“人类的嗅觉是有记忆的,无论过上多少年,通过同样的味道,嗅觉都会把他带入当时的情景中去”。通过嗅觉,他破了一桩时隔多年的杀人案。嗅觉是会给人的感知神经带去记忆的。比如西安office六楼的味道就和五楼的味道不同,站在六楼,我就可以一下子回到当初入职时的场景,而在五楼就不会。用这样的人类嗅觉感知原理,我们设计出了Ode气味设备:
体重减轻常见于晚期痴呆患者。Ode可以通过散发蔬菜汤、红烧牛肉、黑森林蛋糕等令人愉悦的事物气味来刺激食欲。此外,它还拥有帮助改善心情的额外效果。
Ode已经在英国部分医院、老人院中进行测试,设计师表示测试结果是令人欣喜的,大约有50%的测试者体重成功增长、并稳定在合理水平上。Rodd公司表示,并不打算将Ode作为一款医疗设备销售,而是一种辅助设备,甚至用来唤醒意识模糊者。
关于演绎创造
前段时间在北京故宫,看到水晶宫遗址。作为故宫里现存的两座西洋楼之一,想必曾经富丽堂皇。但是,经过炮火的洗礼,如今成了一副废旧的铁架子。正在极力想象其之前模样时,旁边的AR复原技术让我找到了依据。打开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然后用手机摄像头对着这座残垣断壁,复原的景象立刻展现在了手机屏幕中,并且随着摄像头视角的移动,呈现出不同角度的三维动态图景。此刻,技术的卓越成就令我信服。通过技术,我们可能会更加了解前人模样,去演绎、还原历史的真实,而不只是去猜想了。关于学习成效
每当我们学习一项瑜伽动作时,如果没有一位好的老师在旁指点,会比较容易伤害到自己。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技术的帮助,纠正肌肉的错误发力,让我们的动作更加标准。为此,响应式服饰的出现,很好的提供了帮助,让学习变得卓有成效。最新的Nadi X紧身衣:我们可以利用技术的可能性,探索人体丰富的神经元感知体系,建立一种增量式感知方式,增强人类。当然,以上所举的例子大多为建立在强化弱者身体机能、增强人类学习探知能力的基础上的。此外,如果我们一味的去追寻刺激,把这些技术用于满足欲望和懒惰,那么很可能也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所以书中也提出:
只要我们在技术进步中保持强大的人文视野,认为这些技术是我们的延伸,而不是相反,我们的人性就会永远占上风。
虽然人类往往倾向于从现实中出去自己不想看到的东西,如流浪者、贫穷者和疾病者。。。我们不应该真实的现实视而不见。
所以,技术的革新与变化,不应该单纯的在欲望之上被放大,要被我们合理的控制在人性之下。技术本身没有正邪之分,我们要考虑的问题,从设计角度,应该是探求“为什么”。为什么视觉缺陷者需要技术帮助?需要什么帮助?没有这些帮助他们会怎么样?为什么病人情感脆弱?他们的需求是什么?我们未来设计的机会点可能就在其中……我们研究完这些“为什么”的本质需求以后,还要积极的收集市场反馈,总结改进。比如新零售下的24小时无人能超市为什么会从火爆的排队购物变为冷淡的无人问津,只是因为收款终端的技术不够先进导致失误率大,还是有其他原因?我们可以重新思考一下“以人为本”的实际概念。
除此,我们还要对自己的惰性与欲望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比如完全依赖技术解放双手以后,会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会不会导致你对世界的感知产生缺陷,让你越来越冷漠?或者说让你丧失掉生活的大部分喜悦,小部分感伤?因为你所经历的一切,都是由一点一滴的认知、感受组成,没有了这一点一滴,再高层级的精神建设也都可能会最后崩塌。
当然,我们仍然要乐观、阳光,更多的让技术给未来带去美好与希望。技术的发展绝对会在未来给人类带来颠覆性的创新体验,但是,一切都还是应该“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