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投资总监到网约车司机我经历了什么?

进入金融行业,我的起点很低。

首先,我只有二本学历,没有名校加持的光环,也没有顶尖校友的资源。

其次,农二代的出身,决定了我没有家世背景带来的人脉资源,没有有权有势的叔叔伯伯。

你应该可以想象,我这样的背景,在拼学历拼人脉的投资行业混是有多难。

我能拼的只有对这份职业的满腔热情和在专业能力上不断提升,能拼的只有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获得老板的信任。

当然在职业路径上也得有一些规划。比如我刚毕业就考完了CPA,在某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工作了几年。然后又通过求职进入的投资行业。

经过四大的魔鬼训练,我工作细致扎实,哪怕是简单的报告格式、避免错字这些细节也都本能得做的很好。在财务尽调、估值这些方面的专业性也是过硬的。

而且,因为我对这个行业一直充满期待,从大学就开始接触这方面的很多知识,所以我跟从完全陌生行业转行来的人不一样的是,我对这个行业有基本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我不会只做好写文件这种基础工作,而是每一项任务,我都会从更深层次、更大的背景去思考。把工作往深里去做。

所以我很快就得到老板的赏识,快速得到了升职加薪。

之后,我又辗转换了几份工作,都在投资行业,职级也一路从投资经理,晋升到部门负责人,总监级。

当然,以我的背景和资历,进不去那种一线的机构,所以我并没有那种知名机构投资人的光环,不过是在这个行业有一份工作,泯然众人矣。

即便如此,和师出同门、背景差不多的同学相比,我的收入和职业发展都算好的。

我说这些并非为了吹嘘自己,因为你很快就会看到我跌落“神坛”,跌的有多惨。

我是一个不愿意服输的人,思考的多,想法多,野心也大。但是当一个人想法多过行动,野心大过能力,就会变得好高骛远、傲慢自大。总有一种“浅水难养蛟龙”的自以为是。因为这种自以为是而付出惨痛的代价,就变成了人生的一种必然。

其实我们这个行业,从2018年资管新规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因为宏观经济的基调是去杠杆,池子里的水越来越少,机构的数量确实过剩的,所以越来越难做。近几年,因为连续三年的那段日子,以及宏观经济的一些背景,行业更艰难了。况且,我们投的是传统行业,不像AI、机器人、半导体这种风口浪尖的行业,是国之重器,鼎力支持。实际上,活水本来就少了,又被这些行业吸了去,其他投资赛道能享受的资源就更少了。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身处时代的洪流之中,必然深受其影响。在工作中,感受到生意越来越难做,大家都在躺平,公司在无端“创造工作量”以混年终总结。这对于三十五六岁,正处在事业上升期的我们来说,无疑是对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本来,三十五岁以后就已经很难找到工作了。一个经济周期过去,留给我们的发展空间还有多少呢?

傲慢如我,秉承“大丈夫当立四方之志,成不世之功”的志向,怎么肯向时代妥协。

我的最后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国资机构。其实行业的市场化资金已经越来越少了,国有出资在私募股权基金募资市场上的占比越来越高。这样的环境下,一份国资机构的工作是相对有保障的,工作的稳定性是相对好一些的。当然,降薪的呐喊和裁员的威胁也是常常发生在例会现场。

最难受的是工作的思路变化太大了。以前是从市场化角度去思考一个项目应不应该投,风险报酬率如何。现在是怎么在政策的条条框框内闪转腾挪,无休止的接待,漫长的会议,空洞地长篇大论,踩油门不挂挡的无力。

我仿佛看到我的未来,淹没在领导唾沫横飞中。

当时,正值我的父亲癌症晚期,经常跑医院,客观地说没有耽误工作的完成,但是大领导找我有时候会发现我不在公司。另外,从我个人角度,承受着工作的不顺心和至亲病重双重痛苦。

于是,我辞职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我要开辟自己的事业,同时又能照顾家人。

我开辟的这个事业是炒股。

我知道你们肯定是“不怀好意”地笑了。你们肯定认为炒股是比赌博还不靠谱的事。

从2009年入市,我炒股已经很多年了。炒股属于二级市场。我们工作所处的行业是一级市场。它们不属于一个行业。在工作中,要投什么项目,要研究什么行业,受制于基金投向、领导偏好、投委会决策、个人的资源实力、项目方的融资意愿,政府引导基金还要看主管部门领导的个人偏好,留给所谓专业判断的空间其实就比较小了。

而且作为一个没有背景的平民子弟,在投资圈里工作,尤其感受到一级市场的交易门槛高。更多的时候会沦为一个执行者,像一个包工头,带着一帮人干搬砖的工作。

我喜欢股票市场的直接,对错都反应在交割单上,而不是打嘴炮,也不用为了KPI年终跟其他部门对撕。靠认知、交易能力说话,赚自己认知内的钱。然后就是惊人的复利。

这件事,我想了很多年,只是工作很忙,平时也只有业余时间去研究。倒是这些年起起伏伏算下来,还是赚钱的。

辞职后,做这件事,我期待很高。

然后就是被疯狂打脸。全职炒股之后,表现并没有变的更好,而是更糟了。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向上复利是奇迹,向下复利是毒剂。从传“那个大流行的管控”要放开起,我就在每一个我认为大A要雄起的时点加仓加杠杆。每次冲高一段之后,就开始漫长的下跌,伴随着的是我的市值越来越低。每一次反弹过后,迎来的是更深的下跌。

后来我转向短线。被那些从散户成长起来的柚子的励志故事激励,我边学边做。结果亏的更快了。

当然,这个过程中我不是没赚过钱。一年的时间里最多应该是赚到过将近200万。但是到这一轮“老川子”搞出Maoyizhan后。统算下来,我已经变成亏200万了。

我从事金融行业以来,工资是慢慢涨上去的,而且都是在小机构上班,所以这些年并没有攒下多少钱,不像那些40岁被裁员的互联网高管家底丰厚。

这种压力不单单是金钱上的压力。还有对我信心的打击。这么多年,我真正想做的就是这个事,想以此立业。想用这个证明,我不比任何人差。想用这个事逆天改命。

是我太自以为是了。活该我亏。

股票市场就是个修罗场,来这个场子,大家冲进来都是想赚钱,赚快钱的。却不明白,这个游戏是本质是死亡生存游戏,每天应该想的第一件事是怎么活下来,能先保住本,先不亏钱。然后再想怎么赚一点点钱。

总想着利润,风险不请自来,盯住风险,利润如期而至。

人们似乎也不明白,或者说我并不明白,在这个市场中赚钱,不是靠我有多么牛逼,而是借市场的势去赚钱,没有势的时候,怎么折腾都是瞎折腾,因为市场80%的时间是无序波动的,没有规律可言。

雪上加霜的是,我老婆也被裁了。

我父亲,也走了。

双职工到双失业,现在的就业环境,投出去的简历都是杳无音讯,连保险推销员的工作都没人给我推了。

要补贴家用,我能想到的只有开网约车了。

人生不可能没有波折。这是我三十六年的人生以来,最低谷的时刻。我只能告诉自己,坚持下去,等待柳暗花明的那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