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内视反听
[释义]:视:指反省;反:指向外。主动反省检查,听取别人的意见。
[出处]:《史记·商君列传》“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成语]:危如朝露
[释义]:朝露:早晨的露珠。危险的像早晨的露珠那样,阳光照射后就要消失,比喻处境极端危险。
[出处]:《史记·商君列传》“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
商鞅与商鞅变法,这是一个探讨了两千年的话题,不管是在学术界,还是在茶余饭后的民间。商鞅一方面才华横溢,在秦国力行变法,为秦朝统一六国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他变法的措施异常严酷激烈,引起太多人的抗议和不解。
当然,商鞅的结局是悲惨的,在古代历史上这个级别的大政治家里,被执行了车裂这种刑罚的,他算是头一份。
我们从“内视反听”和“危如朝露”这两个成语说起。
这两个成语出自商鞅和赵良的对话,当时商鞅已然成名,赵良是他很欣赏的一位名士,商鞅希望和赵良做个知心朋友,但赵良却发表了一通对商鞅前途命运的预言书:
“仆弗敢愿也。孔丘有言曰:‘推贤而戴者进,聚不肖而王者退。’仆不肖,故不敢受命。仆闻之曰:‘非其位而居之曰贪位,非其名而有之曰贪名。’仆听君之义,则恐仆贪位贪名也。故不敢闻命。”
一开篇就拿孔子的名言说事,指桑骂槐说商鞅是个治国不择手段的无德之人,如果自己和商鞅结下交情的话,不仅违背了圣人之言,而且会有无穷祸患。商鞅一听这明显是对自己的变法不满,越是这样,越要听他说下去。
赵良直接抛出了论点:“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虞舜有言曰:‘自卑也尚矣。’君不若道虞舜之道,无为问仆矣。”
“能够虚心听从别人的意见叫做聪,能够随时自我反省叫做明。上古贤君舜治国就是这样靠这两点,而你呢,商鞅?净搞些激烈狡诈之道。”
商鞅的回击是靠事实说话:“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大筑冀阙,营如鲁卫矣。子观我治秦也,孰与五羖大夫贤?”
我在秦国执政这几年,移风易俗,让秦国居民逐步靠近中原各国,就凭这一点,我比当年辅佐秦穆公的名臣百里奚也不差吧。
百里奚是秦孝公用五张羊皮换回来的一代名相,更是秦国走向兴盛的第一代政治家。既然说到了当年的百里奚,赵良索性打开了话匣子:“(百里奚)相秦六七年,而东伐郑,三置晋国之君,一救荆国之祸。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由余闻之,款关请见。五羖大夫之相秦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于国中,不从车乘,不操干戈,功名藏于府库,德行施于后世。五羖大夫死,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
“这位百里奚执政期间,讨伐郑国的不义,安顿晋国的朝政,用仁义赢得了周边诸侯的认可和佩服。他不仅治国有术,而且为人低调,生活节俭,再劳累也不坐车,在炎热也不撑伞。去世后,人们无比怀念他。”
而反观商鞅,赵良针锋相对:“今君之见秦王也,因嬖人景监以为主,非所以为名也。相秦不以百姓为事,而大筑冀阙,非所以为功也。刑黥太子之师傅,残伤民以骏刑,是积怨畜祸也。教之化民也深于命,民之效上也捷于令。今君又左建外易,非所以为教也。君又南面而称寡人,日绳秦之贵公子。”
“商鞅你呢?走了国君宠臣的后门才得以露脸,执政期间,大兴土木,建了那么多宫殿,而且用严苛的法律来控制民众,连太子的师傅都被你处罚过了,这不是给自己埋下仇恨吗?教化民众要走正道,要提倡仁义,你现在大张旗鼓,行事如此高调犀利,怎么能和伟大的百里奚相比呢?”
其实说到这里,赵良的看法已经很明显了,他反对商鞅激进的手段,而是主张走儒家那种“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道路,文教礼乐才是治国大道。
也许是看商鞅依然没有悔改的意思,也许是想给商鞅提个醒,赵良放了一颗“重磅炸弹”:
“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于鄙,劝秦王显岩穴之士,养老存孤,敬父兄,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君尚将贪商于之富,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亡可翘足而待。”
“商鞅老兄,别怪我没提醒你,你现在就像那早晨叶子上的露水一样,随时都有被蒸发的危险。别觉得自己现在位高权重一呼百应,实际上你官职越大,攒下的死对头就越多,到了哪天人家掌握了权力,你的下场好不到哪儿去,想安度晚年?恐怕那只是个梦了。趁现在还有余地,赶快舍去高官厚禄,回家务农,说不定还能逃过一劫。”
商鞅本来是要给自己找个同道中人的,结果听了这么一番“苦口婆心”的消极人生理论,结果当然是“商君弗从”。
在《商君列传》里司马迁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来写这段对话,足见其重视程度。赵良的预言最终应验了,商鞅死的很惨,在他决心从魏国奔向秦国时,在他“徙木为信”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变法时,在他带着秦国军队占领河西,扬威于东方六国时,他可曾想到自己竟然是如此的结局。
当年为了劝说秦孝公支持变法,他的两句话至今言犹在耳——“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煌煌大气,振聋发聩。只是在他被通缉时,没有一个店家敢收留,他唯有仰天长叹:“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一千多年后,宋代学者邵雍看到《商君列传》此处,感慨万千,他挥笔写下:
“商鞅得君持法处,赵良终日正言时。当其命令炎如火。车裂如何都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