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到了,你都了解关于这个节日的哪些知识呢?
1、端午节名称与由来
在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端午节是叫法最多的一个,粗略数了一下,有多达二十多个。
有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龙节、正阳节、女儿节、粽子节、天中节等。
现在用得最多的当数端午节这个名称。
但是你知道端午节这个名称的由来吗?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
2、屈原与赛龙舟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战国末期楚国归乡乐平里(今秭归县屈原乡屈原村)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相传,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提倡“美政”,力主联齐抗秦,却遭贵族排挤毁谤,革去职务后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就是在流放的途中,愤而写下了《离骚》等不朽的诗篇。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屈原眼看国破家亡,万念俱灰,于五月五日写下绝笔《怀沙》后,抱石自沉于汨罗江。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划船赶来,捞救无果,为免屈原肉身葬身鱼腹,人们自发荡舟江河以驱散鱼群,或投米团入江中,以求得屈原肉身的保全。
后来,每年五月五,这一风俗流传了下来,逐渐发展成龙舟竞赛和吃粽子的习俗。
除了屈原投江的故事外,也有说法称:赛龙舟最早起源于古吴越水乡,是为避水旱之灾而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
此外,湖南西北部沅陵,也有自己的龙舟赛起源传说。
而真正与纪念屈原有关的赛龙舟,只有湖北秭归一代。
在秭归,龙舟祭的流程是这样的:
①人们先在屈原祠堂祭拜
②龙舟队来到江中,头船的人将粽子抛入江中,以招屈原的魂魄保佑
③人们会在长者带领下以喊号子的方式唱出对这一年的祝福和祈福
④龙舟赛正式开始
据说,这个仪式已传承了千年。
3、粽子
粽子,又称“角黍”、“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
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
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
食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民间传说吃粽子是为纪念屈原,传说粽子是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传承下来的。
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传播亦甚远。
自屈原起,粽子已成为中国人在端午节时的必备食物了,但和赛龙舟一样,除了纪念屈原以外,粽子也还有很多其他寓意,
例如因粽子,谐音中子,所以寓意求子。
因“棕”和“宗”音近,寓意光宗耀祖。
因“棕”和“中”音近,寓意功名得中等。
4、非遗习俗
除此之外,端午节还有一些非文化遗产习俗。
如在福建晋江,端午节要吃煎堆;重庆在端午节这天,要烹蛇羹;江苏扬州,吃十二红;浙江宁波,五黄六白;陕西人会点雄黄酒;而在贵州,人们则会游百病等等。
端午节,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去灾的愿望,有很好的传承,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所以,这也算是端午节千百年来长盛不衰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