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发神谶碑》又称《天玺纪功碑》、《吴大碑》、《吴孙皓纪功碑》,刻于三国东吴天玺元年(276年),相传碑文是由当时吴国的著名书法家皇象书写的。原碑位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天禧寺,到宋代时,碑石已经断裂在三段,所以俗称《三段碑》;清代嘉庆年间又在一块大火中遭到更严重的毁坏,现在仅有拓本流传。
这块碑是魏晋时代篆书的代表作,字体既不同于秦汉篆书,又不于汉隶,笔意亦在篆隶之间。
一般来说,篆书用圆笔,隶书用方笔,但这块碑的碑文,横、横折、点、竖等笔画的起笔都用方笔,竖画的收笔大多是尖锐的悬针形,劲利而又痛快,有一种桀骜不驯的气魄。字形长方、形态修长,结休上紧下松,疏密得当。它的笔法的体势,在中国书法史上可以说是前无先例的。
因《天发神谶碑》结字用笔奇特爽利,清代、近代篆刻家多有循其形迹,从中吸取营养的。如:赵之谦取其笔意,王石经移其字形,齐白石借其结体,融其笔意,皆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