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朋友,我叫她尹总,在第一本书《我比谁都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里写过她创业的故事。
从2005年就是高中同学,我们认识了十几年了。这一路跌跌撞撞,只有那么几个人从始至终见证着彼此的成长。其中有一个,就是她。
很多读者都喜欢她。是啊,谁会不喜欢这样的姑娘,总有一种人在看似艰难的处境中活出你梦寐以求的样子。
有好多小朋友来找我聊天,说我起点不够好,长得不算美,到底该怎么逆袭。
我只好把自己很喜欢的杨昌溢的一段话发给她看:
“二十岁过后,就意识到自己的长相已经到了瓶颈期了,充其量也只能挂在三线上,继而走在了阅读书籍、汲取智慧的不归路上。如果可以长得再精致点,真的愿意少读几本书,不过话又说回来,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也不一定会为你开几扇窗。
但你要记住,屋顶的烟囱一直是为你开着的,下水道也可能通向光明。”
我的朋友尹总,就是那个从屋顶的烟囱走向光明的姑娘。
尹总的起点也不算好,高中和班主任赌气离校,草草结束了高中。
不到二十岁就工作,摸爬滚打,才赚得周围人人夸赞。
后来创业,我在她租的房子里看着她一点点开起公司。
谁也没想到,她在27岁的这一年又重新转身,去匈牙利留学了。
我没问她为什么,我只想起在那间房子里,我们讨论过很多书、很多梦、很多对未来的向往。
我记得她认真地凝视着我,跟我说:“之前没机会上学,对于我来说太遗憾了。很想好好学点东西。”
所以她去匈牙利之前,每晚去上英文课,从头开始练习口语。
她换了新的地方住,沙发上散落着的书,是厚厚的几本《光荣和梦想》。
我知道那几本书的意义,或者那几个字的意义。外人永远看不穿我们这些普通的女孩子一路走来、有如波澜壮阔般的心境,可只有我们自己明白,那是怎样的光荣,又是怎样的梦想。
她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姑娘,也是她让我明白,在所有你想要实现的未来面前,年龄、学历、所谓的“背景”……都是最无所谓的东西。
唯一有所谓的,是你敢不敢去出发、去试试。
所以一个读者小姑娘问我:“伊心,我21岁了,不想再在家里浪费时间,想出去看看,可是我已经21岁……”时,我很想把尹总的故事讲给她听。
当你把“年龄”当成“借口”时,你根本不知道多少又美又酷的人正在把年龄当成挑战。
从普通女孩到白富美,哪里是每天泡在护肤论坛里那么简单。好多人在泥沼一样的生活里爬不起来,只有她们在一路狂奔。
谁不想去远方去看山去看水,去看大千世界一百种可能。
可哪有那么轻松又愉悦的逆袭,你只看见她如今游刃有余,却没看到她夜半点灯、坚持着一如既往的热爱、像少女一样一路狂奔的姿势。
你没有和她一样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就别遗憾自己本不该得到的和她一样的东西。
一年前,她不大会英语,忐忑不安地踏上那趟从莫斯科转机到布达佩斯的航班。这才叫一个人像一只队伍吧。
刚到匈牙利的圣诞节,她谁也不认识,只能闷在屋里吃老干妈拌饭。我喜欢的作家陶立夏写过,自己年轻时在伦敦求学的日子就像一场流亡。
我看到觉得震动,那些阴冷的天气,于尹总而言也万分不易吧。
可如今,她用流利的英语在异国他乡交着朋友,邀请一大群外国朋友来家里聚餐,用她的拿手好菜辣子鸡征服了他们的胃,顺便征服了他们的心。
她一边晒着布达佩斯金灿灿的秋天,一边申请着硕士学位。
图书馆的灯火通明,是那么多大学生迫不及待想要逃离的生活,可于她而言,却是拼了命才找回的、早该属于她的耀目青春。
国内那么多28岁的姑娘,都在被催婚催嫁催生孩子。真不知是这个焦虑的社会在压榨着年轻姑娘的自我,还是姑娘们自己,失去了少女时的勇气。
“你在什么样的年龄,就该做什么样的事。”这不是一句规劝,而是一句最可怕的魔咒。
我才不管什么魔咒,我只看到她,28岁的她,在别人已经阴沉暗淡、就此放弃的年纪里,仍然在创造全新的生活。
这才叫美好的逆袭。
很多读者问:你写过的故事是不是真的?为什么你身边优秀的姑娘有那么多?
我想说,我的故事都是真的,因为姑娘们永远向前,永远在为生命创造着新的可能。
她们从未停下过。
所以我笔下的故事也是如此,我每每下笔总能想到她们台灯下一心一意的面庞,和奔跑时心无旁骛的姿势。
你永远不知道她们每天在忙忙碌碌干些什么,但再过一段时间,她们站在你面前,又会更瘦、更白、更美、更有钱了。
你要不要加入她们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