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发现,自己的工作与爱好好像没什么关系,但要将爱好作为主业来赚钱,好像又不太现实。于是,常常陷入到底以何为生的问题中无法自拔。实际上,这种纠结是因为我们缺乏一个有条理的思考方法。
一、想做个斜杠青年、拓展副业
年初的时候,有个概念在微信朋友圈很火——斜杠青年,这个称呼是《纽约时报》专栏作家 MarciAlboher提出的。
大体意思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满足“专一职业”这种无聊的生活方式,而是开始选择一种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不同职业,例如:咨询顾问/创业者/自媒体人。
这个概念之所以火,是因为太鼓舞人心了,这意味着:我们不再被一家公司绑架,所以不爽就可以炒老板鱿鱼,我们不再从事单一工作,所以人生不再那么无聊;我们不再朝九晚五,所以自由度大大提升;我们不再纠结爱好跟事业,因为终于可以兼顾。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选择主业和副业呢?工作跟爱好应该如何平衡跟选择呢?
二、如何选择你的主业和副业
任何一份职业中,我们的诉求无非是三个方面:愉悦、成就、金钱。而这三方面的诉求,分别来自于:你热爱这份职业、你有能力做好它,并且它还可以为你赚足够的钱。
职业=愉悦十成就十金钱;(三大诉求:热爱、擅长、赚钱)
我们很难找到一份工作,可以满足你对事业的全部幻想,就像你很难找到一个另一半,可以满足你对异性的全部幻想一样。
所以,大多数人所做的工作,能满足其中一个或者两个诉求,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我们用这三个诉求,可以把职业分成七大类型,这有助于我们进行职业选择:
1.爱好式职业:喜欢,但并不擅长,同时也无法带来足够的物质回报。
比如,我喜欢弹吉他,但我学得比别人慢、弹得比别人差,而且也养不活我,所以我只把它当成爱好,当成一个永远不会到达的远方,让我在苟且的时光里可以抬头仰望。
所以,爱好式职业,确实更适合当成业余爱好。
2.勤勉式职业:喜欢,并且也能赚钱,只是不擅长。
我一个朋友,特别热爱培训,其实他并不擅长,不懂得调动听众热情、也不太能将专业词汇口语化。但凭着热爱,以及培训本身带来的丰厚回报,他极其努力,每次做培训之前,会设计好所有台词、流程和笑点,竟然也可以做得不错。
但我的观察是,勤勉式职业不会太多,因为当一个人不擅长某件事情的时候,会做得非常累,他的热情和兴趣容易被这种疲累感消耗掉。
所以,勤勉式职业适合谋生,但并不会很常见。
3.功利式职业:不喜欢也不擅长,但是可以依靠它获得物质回报。
我猜想,很多人的工作状态都是如此。长久来说,这类职业是很难持久的,没有热情是一方面,而且因为不擅长,也很难获得成就感,长久来说,会被那些更擅长的人竞争下去。
所以,功利式职业,建议转换。
4.理性式职业:不喜欢,但很擅长,也能够获得不错的物质回报。
比如我自己,对咨询这份工作本身热爱并没有那么多,最初进这个行业,也是出于它可以弥补我在沟通方面的短板。但是,我似乎可以做得很好,也能够获得不错的物质回报。
实际上,如果你是个成就感驱动的人,理性式职业会很容易转化为完美职业,因为你对这种职业的擅长,会带给你强大的成就感,让你逐渐爱上这份工作。
所以,理性式职业,也适合作为谋生的主业。
5.虚无式职业:擅长,不热爱,也很难获得物质回报。
比如,你衣服叠得很整齐,但你其实不爱叠衣服,而且靠叠衣服也不太可能养活自己。
之所以称之为虚无,是因为这种技能既难以作为爱好,也无法维持生活,所以常常只能放弃。
6.幻想式职业:喜欢并擅长,但物质回报不足。
所以说,幻想式职业,大多也是作为爱好或者副业更合适,很难作为主要收入来源。
7.完美职业:喜欢并擅长,而且可以赚到足够的钱。
清楚了这些类型,我们也就知道,为什么似乎所有人都对现在的工作不满,而且即便转行或跳槽了,还会继续不满。
因为我们很难找到完美职业,所以总有一个诉求是无法满足的,那个不能满足的缺憾便是你痛苦的根源。
而为什么我们会希望多重职业呢?因为一份工作难以满足所有诉求,但多份工作互补就可以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当我们考虑主业、副业、爱好的时候,也就知道该如何选择了:选那些诉求互补的,而不是诉求重合的,否则两份重叠的职业只会让你的缺憾加倍。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职业类型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职业所处的类型也会发生变化。
比如,写作在之前是很难赚钱的,很多人只能拿它当爱好,但自媒体时代来了,一些优秀的自媒体人可以用写字来谋生了。所以,你需要定期回顾一下这些职业类型,随着社会的发展、哪些在发生变化,从而调整你的策略和规划。
三、如何发现自己的兴趣领域
那么,我们现在知道了如何选择,但是我们要怎么知道:我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呢?
是否能赚到钱这个问题,我们倒可以参考其他类似职业的人,但喜欢和擅长是每个人都不同的,应该怎么找呢?
关于寻找兴趣,我推荐三个方法:多尝试、多总结、做测评。
方法一,多尝试。
这个无需多说,因为不去尝试,怎么会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呢?很多事情,如果只是听说,往往容易产生一面之词。
方法二,多总结。
世界上有成百上千个行业与职业,你不可能都去尝试。所以,你需要举一反三地总结,问自己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比如,你不喜欢销售这个工作,这只是浅层现象,你需要问自己:为什么不喜欢销售,不喜欢它哪方面,是讨厌应酬还是对自己产品没信心?是不喜欢这个行业的人么?这个工作有没有哪方面是你相对喜欢的?
只有这样问自己,你才会更快地知道自己的兴趣。比如,你是因为讨厌应酬,所以不喜欢销售,那下份工作就不是“非销售”这么简单,而是要去找不太需要应酬的工作。
所以,如果你能将之前做过的工作,甚至业余爱好,都按它的内容构成来做个剖析和总结的话,那就不需要把所有工作都尝试一遍,才知道你喜欢什么了。
另外,我也给出一个问题清单,供大家在分析过往经历、发现自身兴趣的时候参考。
1.团队角色相关:你在作为团队成员的时候更加开心,还是作为团队领导的时候更加开心?
2.思维方式相关:你喜欢天马行空的创意类工作,还是框架下的逻辑思维工作?
3.工作环境相关:你在压力大的情况下,发挥得更好还是更差?
4.工作内容相关:你喜欢完善细节,还是分析宏观方向?
5.人际环境相关:你喜欢跟人打交道还是跟任务打交道?
6.整体反思:你过往从事过的工作里面,如果把工作內容进行细分,哪些是你喜欢的,哪些是你排斥的?
方法三,做测评。
测评工具有很多,比如霍兰德、职业锚,等等,这些都是职业兴趣类的测试,可以用来参考。但在发现兴趣的时候,不建议用一些性格特质的测试,比如MBTI,因为性格并不代表兴趣,而且性格跟你最终表现出的行为,中间也差了十万八千里。
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一般我们会认为他/她不爱跟人打交道,不适合做销售,但实际上,很多公司里,他们的销售明星中,内向比外向的多。
当然,任何测评,即便是职业兴趣类的,它的实质也都是分类和贴标签。所以测评只是参考,还是要以多尝试和举一反三的总结为主。
另外,关于兴趣,我常常看到很多年轻人存在认识误区,这里重点澄清三个:第一,享受不是兴趣,愿意付出才是;第二,任何事情,接触皮毛的时候不要谈兴趣;第三,兴趣跟爱好不同。
如果有人问你,你喜欢旅游吗?相信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是喜欢。但那是趣吗?多半不是。
兴趣很容易跟享受混淆。享受是被动的,无需付出;而兴趣则可能是甘愿为了某件事情付出努力。比如,我朋友插画师丹丹,很喜欢画画,尽管只是帮我的文章画插图,我并没有太高的要求,但她常常会花很长时间去优化那些普通人不大能感知到的细枝末节,并从中收获了精神的愉悦,这就是真正的兴趣。
为什么又说接触皮毛的时候不要谈兴趣呢?比如做咨询,刚做分析师的时候,每天的工作就是整理分析数据、跟高级顾问陪访并做笔记,等等。而等做到顾问,就需要解决具体问题了。所以如果只接触皮毛,你会产生错觉,觉得咨询就是记笔记,进而觉得这工作我没兴趣,做出错误的判断。
所以任何事情,你至少要做到60分,再谈是否喜欢。
至于为什么说兴趣跟爱好不同,因为爱好大多是与工作无关的。而“兴趣”,从问题清单就可以看出,指的更多是行为倾向。符合自身行为倾向的工作,会增加我们的自主感、胜任感以及归属感,也就意味着,让我们更有热情。
四、如何发现自己的擅长领域
寻找自己的擅长领域,我给出两种方法,一种是自我总结,另一种是他人反馈。
自我总结我也给一个问题清单:
1.过去的工作中,哪些工作内容,让你感觉得心应手,而哪些让你觉得异常困难?
2.你因为什么样的成绩而受到领导/同事的表扬、批评?
3.你在哪些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积累比较多?
4.相比同龄人,你的能力优势在哪里?思维方面:思维严谨、逻辑缜密;人际方面:与人交往和沟通;运营方面:制定计划并实施。
除了自我总结之外,对于自己擅长什么,寻求他人的反馈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很多时候,你眼中的自己和他人眼中的自己,总是存在很大的差异。
他人反馈的具体方法是,从网上找到一堆关于能力的形容词(搜索“能力词典”一类的关键词即可),比如:追求完美、创新、善于授权、执行力强等等,然后让了解你的人挑出一定数量的词语(比如规定在50个形容词里面挑选最符合的10个)。
挑选结果还可以跟自己的结果进行对比,通过这种方式来发现自己的擅长领域。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评估人的时候,尽量挑选那些对你非常了解的人,并且尽量选择多个角度,比如老板、下属、朋友、同学,等等。
另外关于擅长,我也想澄清一些误区。经常会有读者问我诸如此类的问题:我结构化思维能力不行,与人沟通能力不错,请问我适合什么职业?
这个提问其实存在很大的误区,那就是混淆了可提升和不可提升的能力。我们在前文的冰山模型中就有讲过,能力的一部分是在冰山下的,也就是难培养的,另一部分是在冰山上的,也就是可培养度较高的。比如同理心,培养起来难度更高;而结构化思维,培养起来并不难。
所以,不应该说自己结构化思维能力不行,然后以此作为标尺去找职业,这样反而让自己受限了。而应该是先提升思维能力,自然会拓宽自己的职业道路。
总结:
1.任何一份职业中,我们的诉求无非是三个方面:愉悦、成就、金钱。三个诉求将职业划分为七大类型。
2.我们很难找到一份工作,可以满足你对事业的全部幻想,就像你很难找到一个另一半,可以满足你对异性的全部幻想一样。
3.当我们选择主业、副业、爱好的时候,选那些诉求互补的,而不是诉求重合的,否则只会让你的缺憾加倍
4.职业类型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也应当相应调整。
5.寻找兴趣的三个方法:多尝试、多总结、做测评。其中的总结可以使用文中的总结清单,而测评只是辅助,不可全信。
6.享受不是兴趣,愿意付出才是;任何事情,接触皮毛的时候都不要谈兴趣;兴趣也不是爱好,而是热情的来源。
7.寻找自己擅长领域的两种方法:自我总结、他人反馈。
8.有些能力,大部分属于天生,而有些能力,是可以通过培养来提升的。对于可培养的能力,不应当以此作为标尺去寻找职业,而应该是先提升能力,然后拓宽自己的职业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