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文艺青年只是一个单纯概念,仅仅代表热爱文学艺术的那一类人。
-1-
随着时代的变迁,文艺青年被贴上了不同的标签,比如清高、矫情、无病呻吟、不切实际的审美追求等等,慢慢地,“文艺青年”成为一个略带贬义的称谓,甚至被某些人认为这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
于是,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文艺青年,也没人愿意和文艺青年沾上边儿,因为文艺青年的种种行为和表现与当下追求物质的社会背景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以至于文艺青年一度成为骂人的词汇,最经典的莫过于那句略带愠怒的反驳:“你才是文艺青年”。
-2-
为什么“文艺青年”这样一个美好的词汇会变成一个贬义词?
社会原因
在这个功利的社会里,我们忙着追逐权力和金钱,似乎大多数人的目标都只是为了挣更多的钱、过更好的生活,换个角度,也就是说,社会对其他生活方式缺乏包容度。
举个简单的例子:过年回家或亲戚聚会,大家一般会被问到许多问题,比如“工作怎么样啊?”“收入如何啊?”“买房了吗?”“结婚了吗?”“生小孩了吗?”。
你会发现,几乎没有人会问你“最近看什么书啊?”“今年培养什么新爱好吗?”“谁谁谁的画展去看了吗?”等问题,为什么?因为,大家并不关心这些话题。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如果你告诉旁人,你热爱文学、热爱艺术,并在工作之余为其花费了多少时间或者甚至直接以此谋生,你觉得他们会有什么反应?
以我不多的人生经验来看,他们的第一反应多半会觉得你不务正业,然后会以说教的方式,苦心劝你找个正经工作。
人为原因
谈到文艺青年,你想到了什么?是某个作家、某个画家,还是你朋友圈里在咖啡馆喝一杯咖啡拍无数张自拍还配文“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小伙伴?这个问题不针对任何人,只是想引出一个观点:所谓文艺青年,其实也分类别。
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关于文艺青年的回答,恶膜的奶爸认为文艺青年分三类:一是文艺作品的创造者,比如作家、编剧、舞蹈家、音乐家等;二是文学艺术的爱好者和文艺技能的学习者与实践者,比如学弹琴、学吉他、学画画、学篆刻等;三是文艺作品的消费者和讨论者。
对于他的分类方式,我非常赞同,第一类文艺青年属于艺术的范畴,他们创造作品供大众欣赏;第二类文艺青年学习文学艺术,并实践文艺技能,他们将文艺作为兴趣爱好,乐在其中;第三类文艺青年消费文艺作品,并将此作为谈资,向身边的人炫耀并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可和羡慕。在我看来,大众对文艺青年存在误解,很大一部分原因可以归结为第三类文艺青年的泛滥。
-3-
我为什么这样认为?第一类和第二类文艺青年,他们往往很低调,因为他们已经不需要拿文艺的标签来定义自己,文艺不过是他们的日常,而第三类文艺青年则不一样,他们听小众的音乐、看小众的书籍、去文艺的地方旅行,只是为了让自己拥有存在感,而并没有将文艺进行真正的实践。
正是因为有太多这样的人、这样的行为,让大众对文艺青年产生误解,也引起了大众的反感,正如网上流传的那句话:脱离了实践,文艺青年就是个贬义词。
-4-
所以,真正的文艺青年,仍然是热爱文学艺术,并将此融入生活的的那一类人。
他们注重个人精神,崇尚美好的事物,追求有品位的生活,浮躁的社会并不影响他们内心的坚持,这就是我想要成为的那类文艺青年。
这类人可耻吗?完全不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