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能够一口气读下去的文字不多,或者说,称得上文学作品的也随之稀少。蔡崇达的《皮囊》,无疑是自媒体时代较好的自我输出。真正感人肺腑的文字应该是向内转,正如蔡崇达说的:“好多作者的第一本书都是从解剖别人开始,因为当他解剖过自己之后,再解剖他人,才会有足够的敬畏之心,才不会找一个逻辑、形容词随随便便安在别人身上,才会试图看到对方真正的七情六欲。”我想,这点,他确实做到了。
蔡崇达的《皮囊》,在打开之后,呈现眼前的是一个个无处温存的灵魂,一个个人的生活。父亲的病、母亲的不卑不亢、张美丽的时代悲剧、文展的欲望、厚朴的梦想……认识这些曾在他生活里鲜活过的个体时,他是在更好的认识自己,在“镜子里”反照自己,从而找到与这个世界温和相处的方式。正如他说的“从本质意义上,我们都是,既失去家乡又永远没办法达到远方的人”。扒开自己的皮囊,灵魂深处,应该不止我一个人和他感同身受着。就像文展,那么决绝的断舍厌恶故乡,踏上远方的征程,却又那么无力的在远方遍体鳞伤后回到原地,最后在一个只有几千人口的小村庄,做着发射台的维修看护工作。生活中,文展的失意,在于精确安排自己人生的每一步,稍微有差池,便会有所偏激。年少时太多的成功,让他还没来得及学会如何委婉、妥帖的调整自己人生的不如意,一步步,走向他渴望的生活的对立面。我喜欢文展的故事,是因为在这里我看到了两种生命姿态,一种是文展的理性、偏激,在不留余地的塑造自己。一种是蔡文达的感性、温和,在一点点的积累自己喜欢的景观。让我在此学会了如何更好的去面对自己内心的欲望。好的作品,是在读它的过程中,也读懂了作者的骨与肉。
《皮囊》里,我看到,有些人,在生活里不断的躁动,都只是在扭曲的摆脱一个事实,他们还是活在旧世界里的人,她们也依旧是个小镇姑娘。在这本书的最后,有一句来自普鲁斯特的话,是蔡崇达坚持要加的“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而那些已然存在于我内心的东西,在一点点的透过这个光学仪器释然放松,这正是我喜欢阅读的原由。
托马斯.福斯特的《如何阅读一本小说》中,在有生命的句子里提到,福克纳的目标是囊括,是到处搜罗,是写复杂句子;海明威的目的则是排除,不用形容词,使句子简洁干练。而《皮囊》里,蔡崇达的文字也是尽可能的甚至是刻意的剔除掉一些形容词,使得简洁中有种直戳人心的力量。我想,大多是因为,他是一个知道自己,并懂得如何确切表达自己情绪的作者,才会在没有“纹”的修饰下,完美地解剖生命。里面的每一个故事,我读了一遍想再读一遍,他的开头总是几笔轻描淡写的总结,却也都能意味深长的引出故事的内容,直至很有份量的收尾。
“我觉得这世界上最美妙的风景,是一个个奇特的人”,而这些来自生活的人,正是这些故事的本相。显然,在故事之外,存在着一个智慧的生命,他造就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