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在医院读书的“清流哥”意外走红,唤醒了身边很多人学习的动力。
宅在家里既能打发时间,又能充实自我的活动非读书莫属。各种在困境中也要奋发图强的文章铺天盖地,那一段时间朋友圈打卡读书的人爆增,宝妈打卡育儿类的书、销售打卡提升说服技巧的书、职场人士打卡提升各项能力的书……
这两天坚持打卡的人明显减少,还在坚持的不少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我私下和几位坚持打卡20多天的好友了解情况,他们给我的回答如下:
A:书里的知识太专业了,看一会就犯困。跟看书比起来,我觉得还是百度方便...
B:我就不是读书的料,勉强看完一本书,前面看过什么第二天就忘了...
C:之前天天憋在家闷得慌,所以看书打发时间。复工后,每天都忙着工作,看书又不能提高业绩,所以就看得少了...
这些无法坚持阅读的原因,也是大多数人的心病,这些阅读魔障真的很难克服吗?当然不是,很多作家也是从克服阅读困难开始,一步一步走上写作出书之路的。那些不愿意在阅读技能上寻求突破的人,大多数是已经养成了习得性无助的心态。
一、屡次失败,所以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指当人或动物不断遭受挫折与失败,就会丧失控制感,认为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从而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
马丁·塞利格曼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把一只狗放入箱子中,给它实施电击。小狗无论做什么都无法停止电击。之后,他把这只狗带入往返箱中,这种箱子被中间的矮闸分为两部分,一边有电,一边没电。小狗很容易就能跳过这个矮闸,可是它没跳,而是默默地忍受着电击,平静而无奈。此时,小狗学会了无助!
经过深入研究后发现:习得性无助广泛发生在现代人类身上。
如今社会竞争激烈,每个人在职场和生活中压力都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愿意做能帮助自己缓解压力或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比如:娱乐一下,或者通过做某件事获取相应的回报。如果学习不能满足他们当下的需求,他们就会觉得学习这件事并不重要。
当人们尝试去阅读时,很容易受外界干扰,看了几页书就想去刷一会抖音,坚持阅读一段时间后,发现读书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带来什么影响,也不能让自己从中获益,从而选择放弃。
确实,阅读和娱乐的反馈机制是不一样的,娱乐能在短时间内让人获得满足感,尤其是身心疲惫时,能让自己开怀大笑,忘却烦恼。而阅读,大多情况下,是枯燥且无趣的,一大堆概念、理论需要思考和消化。
一次次满怀信心的尝试,坚持一段时候后又选择了放弃。如此一来,很多人更加坚定了读书没有用,因为自己已经尝试了很多次,每次都以失败告终。他不认为还能有什么其它办法帮助自己解决阅读的问题,在阅读上,他的心态已经变得习得性无助。
之所以无法体验读书的乐趣,从中收获自己想要的知识,根本原因是阅读者自身就没想过可以从阅读中获取利益。
就像实验中的那只小狗,它根本就没想过自己只要跳过矮闸就能摆脱电击的痛苦。大多数人觉得阅读很痛苦,也是因为没有克服内心的阅读障碍。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就没有解决办法了吗?
塞利格曼说:“既然无助可以习得,也一定可以治疗。比这更好的是,乐观也可以习得。”
只要你能发现阅读中那道“隐形的矮闸”,然后跳过去,你就能开始从阅读中获取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变成你的财富和能力。
二、阅读无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了解为什么会出现阅读障碍?只有搞清楚阅读障碍形成的原因,我们才能逐一击破。
1、生存负载大于生存余力
在我们还是学生时,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所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而进入职场后,我们的精力由学习模式转变成了工作模式,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工作,可自由支配的时间非常少。
教育学教授卢斯基曾提出生存余力理论模型,基本观点是一个人总在他需要的精力与可提供的精力之间寻求平衡。那些消耗精力的事,叫做“生存负载”,而处理这些“生存负载”需要“生存力量”。无论是生存负载还是生存力量,都是由外部和内部因素构成。
外部的生存负载指是需要处理的工作,内部的生存负载是指个体不断发展的生活期望,如买房,买车等。
外部的生存力量是我们的家庭背景、人脉资源等,内部的力量是个人的经历和能力。
生存力量➗生存负载=生存余力
举个例子:小黄是一位实习设计师,事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不过他适应能力很强,学习能力也很强,快速积累了工作能力和经验,所以他的内部生存力量比较强。可他独自在一线城市打拼,消费水平很高,一个月房租和生活费就花光了他的工资,他的外部生存负载就是在大城市生存的压力;为了多賺点钱,他只能利用晚上十点下班后的时间做点私活,每天只能睡4-5个小时,“内部负载”是他对金钱的渴望。小黄的生存负载大于他的生存力量,他已经没有生存余力了。
从公式和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想要学习,必须要提高他的生存余力。
想学习可是生存余力不足,是当下职场人士面临的最大阅读障碍。每天的时间看似被工作和生活占领了,但只要我们有心学习,还是能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提升自己。
2、没有明确目的,阅读时三心二意
在开始阅读前,你会问自己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吗?是为了打发时间还是学习知识?如果是为了学习,那你想通过这本书学习到什么知识?
读书就好比女生出门逛街,如果你没有提前做好购物清单,那么这次购物纯属浪费时间和金钱。漫无目的的逛街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逛街时东看西看,一上午过去了不知道自己该买什么。另一种是有购物狂倾向的女生,在购物时经不住促销的诱惑,于是买了一堆,看到新潮的美妆产品,又忍不住剁手......逛到最后,该买的没买,不该买的却买了一大堆。
同理,如果你只是为了打发时间,那么阅读绝不是最好的消遣方式。因为在阅读时你无法静下心来专注的进行阅读,逼迫自己阅读反而会让你更加焦虑,想着赶紧结束这个任务。
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却不知道具体要学什么。于是,你选择什么都学,也会适得其反,甚至出现以下这几种情况:
看了很多书,觉得每本书都非常有价值,看完之后却不知道如何将其运用到工作中。
读的书太杂,没有主次之分,从而出现信息过载导致大脑消化不良。
你觉得自己读了很多书,而当别人问你从书中学了什么时,你却答不上来,因为你大多数时间是在做无效阅读。
......
成年人读书不是为了识字,漫无目的的阅读只能叫做翻书,对提升自己没太大帮助。只有明确阅读目的,才能发掘阅读的价值。
3、搞错学习主体,沦为“知识的奴隶”
古人常以“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
很多人误以为读书就是要积累数量,通过大量的阅读让量变产生质变。在阅读时一字不落地从头看到尾,将书中的内容原文不动的进行摘抄,俨然把自己变成了“知识的奴隶”。
这些人把阅读当成了主体,为了读书而读书,而忽视了阅读的本质是为了学习知识。
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所有的学习都应以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如果不能把书中的内容变成自己的知识,那些看过的书都会忘记,那些摘抄过的笔记也只成了练字的履历。
《福尔摩斯探案集·血字的研究》中,华生医生惊讶地发现,福尔摩斯居然不知道地球绕着太阳旋转。福尔摩斯解释道,因为人的大脑容量有限,他不能让这些没用的知识占据那些有用知识的位置,“这与我有什么关系呢?你说我们在围着太阳转,就算我们是围着月亮转,对我或我的工作也不会有半个子儿的影响。”
当然,作为一个新世纪的人才,我们不用像福尔摩斯那样极端,生活中的一些常识还是要知道的。书中的知识是作者的学识,只有学以致用,才会变成我们的知识。就像查尔斯•汉迪在《思想者》书中所说:“知识虽然是基础,但随时可以抛弃。要学会将其推理应用于个人生活中。”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三、利用鸡尾酒会效应,提升学以致用的能力
心理学家Cherry在1953年提出著名的“鸡尾酒会效应”,揭示了人可以在复杂的环境下,将注意力集中在某次谈话或某件事中。当一个人集中精力做一件事后,其它的无关刺激都会被选择性忽视,简而言之,就是大脑可以操控我们的感官选择性的接收信息。在阅读时我们也可以利用鸡尾酒会效应,提升我们阅读的专注力。
鸡尾酒会效应原指当我们参与某个酒会时,在嘈杂的声音背景下,我们很难听清楚别人在说什么。但如果有人突然喊我们的名字,我们一下子就能反应过来。为什么那么多人说话都听不见,而别人一叫我们的名字就能吸引我们,因为大脑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会特别在意。
那么,我们要如何将鸡尾酒会效应融入到我们的学习中呢?
1、提高碎片时间的专注力
张馨艺曾在小红书说过一句话:“一克拉以下的钻石,都是碎钻,不值钱的。”
你之所以很忙,也是这种“碎钻思维”在作祟,你觉得自己很忙,主要是因为你没有这些把碎片化时间计入到自己的时间规划里。多个碎钻可以组成一颗价值连城大钻戒,合理利用碎片时间也能让你焕然一新。
时间对每个人都很公平,成年人的学习时间都是争分夺秒的。查理•芒格一生非常热爱阅读,他总是随身带着书,如果航班延误或其它碎片时间,他都可以让这些无聊的等待变成有意义的充电时间。他曾说:“只要手里有一本书,永远不会觉得浪费时间。”
我们可以通过这以下三步骤合理安排碎片时间:
首先,明确碎片时间:大多数职场人士每天都是两点一线,上班—回家。除了被工作占领的长时间段和生活中的恒定时间段,剩下的都可以称之为碎片时间,比如:上下班路上、睡觉前等。要想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先要了解这些碎片时间目前存在的形式。我们可以将自己每天除工作和睡觉以外的零碎时间列出来,比如你每天上下班路上3小时、吃饭1小时、其它2小时……然后思考如何安排这些时间。
其次,明确学习途径:现在有很多阅读和听书的APP,对于职场人士来说是学习的最佳途径,“只要带着装了读书APP的手机,就像随身携带了几百个图书馆”。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切换是听书还是阅读,如:在交通工具上可以选择阅读,在走路、逛超市时可以选择听书。
最后明确学习主题: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将书本上的内容变成我们的知识,在读书前先要思考自己哪方面的能力需要提升。比如:你是做文案的,可以提高写作和营销能力,如果你是做销售的可以提高说服和谈判能力,等等。明确了需求之后,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深入学习,这样读书效果事半功倍。
据官方数据统计,我们正常人一分钟可以阅读600个字,一小时就是36000字,而一本书平均7万字左右,平均2-3小时就能读完一本书。只要你能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每年多读30-50本书真得没你想象中的那么难。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那么就要利用好所有的碎片时间。只有当你知道自己该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如何积累有益于生活的智慧,你才能具有成为学识渊博之人的潜质。
2、由浅入深,持续地进入心流状态
当我们选定了一个阅读主题后,需要根据这个主题制定进阶式的主题书单,从入门到专业,根据不同级别选定书籍。
阅读就像游戏一样,刚开始战斗力和武器都是最低级别的,随着一次次闯关升级,战斗力也会不断提升,书籍的难易程度需要与你的阅读能力相匹配,这样才能迅速进入心流状态。
心理学家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了“心流”的概念,心流是指人在做某件事时呈现出忘我的愉悦状态,它的产生依赖于个人能力与这件事的挑战难度。
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心流金字塔”选择与自己阅读能力相匹配的书籍级别:
阅读小白:低挑战高成就感
适合书籍:入门级的大众书籍
难易程度:⭐️⭐️
对于刚入门的阅读者来说,他们就像是一块海绵,可以从入门级的书籍中学习到很多基础知识和概念。阅读者从书中获得很多知识后,内心会感到非常充实和愉悦,这种得到收获的成就感会驱动他们继续往下阅读。
阅读能手:低挑战低成就感
适合书籍:专业类书籍
难易程度:⭐️⭐️⭐️
这类阅读者对主题的基本概念已经建立了基础的认知,如果继续阅读同级别的书籍,他会发现几本书中的概念如出一辙,犹如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对于这类阅读者可以适当提高书籍的难度,重新勾起阅读者的欲望。
阅读精英:高挑战低成就感
适合书籍:专业类书籍
难易程度:⭐️⭐️⭐️⭐️
当阅读者阅读专业理论类的书籍,仍觉得知识量不够大,那说明阅读者已经达到阅读精英的级别了。这个级别的阅读者已经有能力用自己的话术讲解一些专业的理论知识,但是对理论与理论之间,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会比较混乱,可以继续阅读作者们引用和推荐的最多的大师级书籍,升级自己的认知。
阅读大神:高挑战高成就感
适合书籍:跨主题专业类书籍
难易程度:⭐️⭐️⭐️⭐️⭐️
这个级别对于阅读者来说已经是最高级别了,他们对一个主题研究的很透彻,对理论与概念的原理、分析、运用都掌握得炉火纯青,可以流畅的与作者交谈。这个级别的阅读者已经具备了阅读迁移的能力,可以尝试阅读主题综合类的书籍,通过学习不同的主题,让知识与知识之间产生碰撞,对已用认知打破-重组-升级。
阅读者的进阶之路:阅读小白<阅读能手<阅读精英<阅读大神
无论是哪个级别的阅读者,阅读的书籍难度一定要随着自己的级别不断递增,这样才能持续地进入心流状态,沉浸于阅读收获带来的喜悦。
3、以专致学,学以致用
读书的数量和质量可以提升我们的认知,增长我们的见识,倘若我们一味地追逐新知,而不重视停下来如何思考及运用,那些读过的好书也会在脑海中慢慢消逝。
我以前也读过不少书,花时间做了很多笔记,我以为通过阅读和笔记,我就能完全掌握这本书的知识。如今,拿起曾经看过的书,我努力去回想这本书的主旨是什么,主要讲了哪些内容?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更何况再好的记性也敌不过大脑的遗忘曲线。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经过研究发现,人们在学习完之后,知识也开始逐渐地被遗忘,这些知识就像沙漏中的沙子一样一点一点的消失,大概一周之后所学的知识能被记住的仅有当初的四分之一。
那为什么有的知识消失了,有的却像刻在脑海里一样挥之不去。这是因为我们的记忆能力被分为三种:瞬时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知识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进入我们的记忆中,这属于瞬时记忆,它的存活时间很短,只有及时复习才能让它转变为短期记忆,而短期记忆变成长期记忆则需要我们不断运用这些知识。
《学习的本质》书中有一句话:“如果我们要真正理解某个知识,必须经历一些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场景,否则很难理解该内容。”
作家彭小六在《洋葱阅读法》书中提出一个高效阅读口诀:“练兵场”。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方法把学习到的知识变成长期记忆,并通过理解运用,把所学知识变成我们的能力。
“练”—寻找联系:当看到某个概念的时候,大脑要下意识的尝试分析现象
“兵”—探究本质:每一个概念背后,都有庞大的知识体系支撑,要想了解背后的体系,要学会追根朔源。
“场”—多场景应用:了解概念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后,尝试在不同场合下进行运用。
我们运用这个方法来分析《洋葱阅读法》书中的知识:
寻找联系:比如我看到书中提出深度阅读的概念,我的想法是深度阅读是什么?和主题阅读、快速阅读之间有什么关联和区别?通过阅读我了解到主题阅读就是围绕一个主题,同步阅读多本书籍;快速阅读是在阅读前先阅读目录和序言,大概了解作者想要通过这本书传递什么知识,然后快速阅读一遍;而深度阅读是对有用的、有信息增量的书籍进行深度阅读与思考。
探究本质:当我了解不同阅读类型的相关知识之后,再次对深度阅读进行搜索,相继找到了《如何阅读一本书》等相关书籍,对这个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多场景运用:接下来每阅读一本书时,我都能从目录、序言中判断这本书应该用哪种阅读方式。不管选择什么方式阅读,每一次都会加深我对深度阅读这个概念的认知。
阅读的幸福,不是你读了多少名人的书,家里的书架多高多宽,而是读懂了很多以前看不透的本质,心底的未解之谜豁然开朗。想要获得这种幸福的体验,就必须要理解书中的知识,并且把它用到工作中,让它变成你能力的一部分。
关注「火虫课代表」每天一点微光,照亮你的求知欲~
如果你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点赞、评论、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