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听到李笑来老师,是在2018年4月,进入007后,战友的朋友圈里,发现很多小伙伴都有听李笑来老师的课,或看过他的书,或正在听,正在看。也看到了很多小伙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状态都是那么的积极向上,运动,学习,写作,创业,竟然很多观念都源自于李笑来老师。
于是,我也下载了得到APP,第一个就订阅了李笑来老师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也是因为听了战友跟我分享的李笑来老师的课后,深深被他的思想,思维,观点所吸引。
再后来,机缘巧合,加入了蚂蚁私塾,又听到了李笑来老师的课《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有看,但在蔡帅娓娓道来的讲解下,居然就像听故事一样,很生活化,又很有哲理,那么的深入人心。
听这本书书时,我的小人儿也在和我一起听,刚开始听了一节课,就兴高采烈的对我说:“妈妈,蚂蚁私塾真好听。”接着的每天早晨,小人儿和我一边练字一边听课,听到特别感兴趣的地方,小人儿就停下来,和我讨论,提问题。
有次小人儿竟然脱口而出“妈妈,大脑控制大脑。”是啊,好的书,好的观点总是会不经意间打动我们的心,不经意间就影响了我们的认知,强化了我们的知识体系。7岁的孩子听了都如此喜欢,如此着迷。
关于听课后的收获如下:
1.懒惰和勤奋,不能从表面行为上去区分。
2.我们要学会用大脑控制大脑,效果往往会好很多。
3.关于有用:
当我们说一项技能是否有用的时候,我们通常说的是现在是否有用,或现在是否看得到有用。
但事实上,由于人所处的环境和状态瞬息万变,很多现在没用或看不到有用的东西,在未来并不一定意味着无用。
我们要拥有跨界优势。所谓的跨界优势,指的就是原本在这个领域内,大家都没想到这个技能竟然可以用到这里,而你恰好是这个技能的拥有者,你用了,在这个领域用“曲线救国”的方式打败了很多所谓的“专业竞争者”,这就是跨界优势,如果大家都知道了这个技能可以用在这里,且都已经在用了,那就不算跨界优势,而是在界内了。
如果你在某个领域拥有了跨界优势,那么你的某项技能在一开始大概率就不是为了用在这个领域而去学习的。
因此,不要问学了有没有用,学了,就有用,至于怎么用,在哪里用,你现在可能想不到,但肯定能用上。
4.接受现实:
几乎所有事都是越做越好的,接受一开始的笨拙,以及会被打击的现实,才能不畏惧开始。
5.及时行动:
有句话叫“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想得再多,不做就等于0。
行动,尤其是立即行动,跟计划似乎总是矛盾的,因为计划总归是需要时间。
其实并没有人会否认计划的重要性,有人会告诉你“磨刀不误砍柴工”,但你同时应该知道,如果磨刀磨得太久,反而是误了砍柴工。
那么该磨到什么时候呢?磨到最有性价比的时候,所以如果是列出当天计划的话,花2分钟足矣,这些条目可以不完整,反正可以随时增减,事实上,由于人往往会在元气满满的时候高估自己的执行力,因此,太满反而不是好事;这些条目也可以不工整,反正只有你看。
蔡帅说,每当他看到那些工整的笔记时,佩服之余却并不羡慕,精力不应该用在这儿。说的有道理。
面对现实中可实现的那些个“小目标”,接下去最重要的就是“做”就可以了。为什么做永远比计划重要呢?没有计划,甚至没有条目,你也能做,是否做得足够好而已;但不做,列再多也等于0。
只要去做,任何一件事都有搞砸的可能,这是不可避免的,正因如此,很多人才不敢开始。
然而,有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如果你不开始,事情就等于已经砸了。
6.预演:
举个例子,演讲。李笑来演讲如何?罗永浩演讲如何?事实是,哪怕他们已经身经百战,上台前都会不自觉地发颤,你信么?之所以他们在台上看起来侃侃而谈,且对于一些无法预料的突发状况有着极强的化解和应变能力,是由于他们在上台前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状况进行了上百遍的演练。
预演,直到把那些东西变成肌肉记忆般深刻,虽不能防止黑天鹅事件的发生,却可以在发生之后不把事情搞砸,或者仅仅只是不把事情搞得太砸,这也算是成功,毕竟,你原本可能会直接崩溃。
7.经验局限:
据说有这样一个故事:
说把5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笼子里有一串香蕉,实验人员准备了冰水,谁碰香蕉,所有的猴子都会被冰水泼到。然后几只猴子就轮番上阵,重复了大家都被浇的过程,接着,就没猴子去碰了。
紧接着,实验人员把其中一只猴子换了出去,换进来一只新的,新的猴子并不清楚这个机制,于是去碰香蕉,还没等它碰到,就被其余4只猴子打了一顿,连续几次之后,它就不去碰了。
接着,实验者把剩下4只猴子的其中一只又换了出去,结果又重复了以上的过程,那只刚刚被暴打过的猴子打起人来最狠,显然它并不清楚为什么不能碰香蕉,只知道碰香蕉的猴子要挨打,而由于它自己莫名其妙被打了,因此打别人的时候特别卖力。
最后,5只经历过冰水的猴子都被换了出去,而冰水机制也早已被换掉,但这个一接触香蕉就得挨打的传统就一直留了下来,当然,所有的猴子都不知道为什么,它们殴打其他人的目的也只为了报复而已。
那么,一只猴子要在一堆猴子的阻挠下变成人,得需要摆脱经验主义的束缚,并掸掉所有试图把你往下拽的手,这就需要强大的科学思维和认知,只有你真正从理论上证明的东西,才会笃信不疑,才能屏蔽掉噪音。
成功之路大抵是需要自己探索的,因为其他人的经验并不能替代你的,所以很多人觉得学了这么多没用,是因为你并没有把学到的东西通过实践去微调成自己的东西。
8.自学:
出了学校的大门以后,不会再有人追着你屁股后头要作业,也不会有唯一目的地的考试,每个人前面都出现了无数条路,于是,那些习惯了闷头走别人安排的路的人就突然不会走路了,给定命题下的“成绩好”切换到了无命题环境,就不一定行了。
自学是无命题环境的关键,当外在压力不足的时候,产生出自我驱动力去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很多人在讲知识焦虑的不好,事实上,那些根本没有焦虑的,是连意识都没有的。
那些感慨离开学校就放弃学习了的,根本不明白,实践中的自学才是关键,因为除了极少数的天才以外,大部分人都是在实践之后才能知道自己要学的究竟是什么,以及某个领域真正能用得上的关键点在哪里。
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还是放弃自学,放弃自我成长呢?因为大部分的自学在短时期内往往都看不到成效,大多数的领域,都需要一段没有产出的黑暗时间才能突飞猛进。因此,是否愿意自学筛选掉了一批人,而能否熬过那段时间,又筛掉了一批人,最后获得回报的,自然就是极少数人。
9.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是耗费时间的,但同时它也是省时间的,因为若是一个问题能在思想中解决,那么往往比在现实中走弯路更省时间。
很多事情之所以要思考再思考,是因为表象的原因往往不是真正的原因,几乎任何事情都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它的深度取决于你使用的工具有多基础。
10.深层次的原因:
任何事情的因果都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比如说当女孩子说“我不想跟你说话了”,她的深层次原因并不是觉得跟你说话没意思,而可能是让你道歉,而让你道歉的深层次原因可能是希望得到一种“永远都能占你上风”的安全感,由于这种安全感一旦给予就得长期给予。
因此,如果你认为自己能够忍受长期放弃自尊来迎合她的安全感,那么你就该在听到“我不想跟你说话了”以后,装作什么都不知道地哄她;如果你认为自己不能够长期忍受,那么一开始就不要给予,因为让她觉得“你变了”,不如一开始就让她习惯。
11.正确类比:
类比首先是不能直接推出结论的,因为没有两件完全类似的事物;其次,在某一个侧面遵循相同逻辑的东西,才可以用来辅助证明,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
这才是类比正确的打开方式。
12.道理和感悟:
逻辑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基本不会变,它有普适性,该是怎样就是怎样,也就是道理的本来面目,而感悟则是在特定状况下发生的,环境一变,策略就得变,这也是我们常常会搞混的。
13.重复才是重点:
欧阳锋逆练九阴真经,鸠摩智逆练六脉神剑,都成功了,虽然这只是小说的说法,但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把提高小技巧跟用功相比,显然也是不够看的。学习英语或者健身也一样,动作就那么几个,一个不懂太多技巧不断重复的人,成就一定比知道很多技巧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要强得多。
14.学会倾听:
倾听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要听清别人的意思,尊重别人的表达没那么简单,光是“不打断”这一项,很多人就做不到。
15.说话的资格:
同样一句话说出来,巴菲特说,大家点头称是;你说,大家各忙各的。
这不是说“话的本身对不对”,而是你是不是有说话资格的人。张艺谋说,这个角色要这么演才传神,你觉得很有道理,你朋友说的东西一模一样,但你会嗤之以鼻:你这么厉害,你怎么没做导演,你怎么没做演员?
所以,话对不对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都认为跟着那些有资格说话的人做,就能成为跟他们一样的人,这才是重点。
虽然人们的这种做法很值得商榷,但对你个人来说,当别人忽略你的观点时,你也大可不必为此懊恼,这不代表你的表达不对,而是提醒你,应该尽快成为能够配得上你的观点的人。
16.有效交流:
交流之中对于共同的观点和见解,大家都会生出惺惺相惜之感,但若是见解不同,则容易变得不愉快。如何让一次观点不同的交流变得有效呢?需要两个前提,这两个前提应该是双方互相认可的,这样真正有效的交流方可持续下去。
①竞争为辅,合作为主
每个人都希望最后自己的观点是站得住脚的,但交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赢”对方,而是借由对方的东西更加确定或者修正自己的观点,换言之,借对方一用,是为了提升自己,而不是打败对方。
②真理就是真理,谁说的不重要
如果在交流过程中,一方认为自己掌握着真理,那就没有必要再交流下去了,比如你跟我聊认知方面的事,或许我有自信可以比一般人懂得多一些,因为我在这方面的有效积累时间足够长,但若是因为我看起来懂得更多,而认为自己在任何方面说的都是真理,那就没有交流的必要了。
真理从来不变,任何人也不拥有它,仅仅是谁对它的解释和运用更为贴切而已,因此,那些说“马克思也说过”就想来结束讨论的人,是犯了这个忌讳的,因为马克思就不会错了么?真理为什么是这样,需要拿出科学的证据和分析过程来。
有效交流,最后一定是达成一致,若最终大家都坚持自己的看法,那就说明,要么两个人的思维框架本身就不可沟通,要么有人违反了上面的其中一条规则,要么就不是诚心诚意想把事情搞明白的,这些都不能算有效交流。
17.人脉与复利:
一个人脉很广的人,首要满足的条件是他自己有足够多的有价值的可交换资源。这里有两个点,一个是足够多的可交换资源,另一个是有价值的可交换资源,底层跟底层,换来换去还是底层。
从这个层面来讲,往往就只有优秀的人,才会拥有足够多的有效人脉,大部分人所谓的人脉其实到了关键时刻都用不上或者不够优质,因此就算你不怎么考虑人脉的事情,当你在某个领域默默积累成为了专家的时候,那些以前跟你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儿的人,或许会惊喜地出现在你的“人脉”圈子以内。
人脉和复利恐怕是李笑来老师的这本书里被传播得最广的两个概念,事实上,这两个概念是李老师提出来的吗?显然不是,但他对这两个概念的认知进行了梳理,这就是价值所在。
复利现象其实是从马太效应里嫁接过来的,一个人有好习惯,会产生复利,因为他的初始优势会让他的“运气”越来越好,从而进步得越来越快。
而坏习惯也一样,比如不爱思考,不爱看书,不爱成长,怕麻烦等,粗看看他们说的有道理啊,你如此在学习和践行,你成长了什么?也不见你比我们多赚几个钱啊。但你要知道,好习惯和坏习惯一样,都是慢性的,如果大家照着趋势走,10年后再看,你会发现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了,或许到了那时,你根本就不会想到这个事情,因为他们早在你的生命中消失很久了。
重视复利的作用,打开眼界,分清当下和未来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