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没有知识,也可以没有能力,但是您得有解决问题需要知识和能力的意识;只要有了这种意识,您就(才)会去学知识,也就(才)会去提升自己的能力或者利用别人来解决问题。
国新办6日宣布:最新的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发现,截至2018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8.47%,正接近2020年底达到10%的目标。
当我将此信息转发后,有位学员问了我几个问题:“什么是科学素质?它与您以前说的科学素养(参见我2017-12-14的涂鸦)有什么不同?它们比科学知识还重要吗?如何提高一个人的科学素质或素养?”
确切地说,前两问我回答不了,因为我至今仍没搞清楚“公民科学素质”(Citizen Science Quality)和“科学素养”(Science Literacy)有什么异同。今晨倒是我愿意尝试着或者说我更关注她所提出后两个问题。
在我看来,提升一个人素质或素养的前提是对自己的素质或素养有所觉察或意识;那么,提升科学素质或素养的途径自然也是首先具备科学意识。
我在5日涂鸦的那篇《“知道”经由“觉察”才能“做到”》中已经把意识的重要性说得很明白。我没有想到的是,科学意识(Science Awareness)竟然是由美国人提出的一个专业术语,对它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
这几天把陈发俊教授的《科学意识还是科学知识作用更大?》反复读了几遍,其中的观点引发了我强烈的共鸣,也为我对意识重要性的强调找到了理论佐证。
科学通识教育的目标应该是科学意识,因为事实表明,人们没有掌握科学知识,也能够很好地生活。
理所当然地,今天的公众可能对一些科学问题——核武器、与癌症斗争、污染、废弃物管理以及其他的环境问题等——比四五十年前更敏感,但是,当前公众对这些问题背后的基本原理的理解并没胜过二战刚结束后那会儿。
人们通常会错误地认为,很多在校学生科学课程学得很好,可能已经获得了一定的科学素养,能为成年后所用。大多数科学老师离开课堂时,也总是感觉自己已经成功地将科学传播给了听课的非科学专业学生,可结果往往证明这只不过是一种错觉而已。一个人在学生时代,即使有着优良的在校成绩,甚至是合理的科学素养水平,也无法保证他成年后,为社会利益服务时,仍能保持足够的科学素养。
把学校科学素养等同于成人科学素养是一种错误,后者是从社会意义上来说的;无论在学生身上完成了什么看上去与科学素养有关的事情,但事实上都与他们成年后的科学理解状况无关。获得科学素养(无论人们选择哪种科学素养定义)是一回事,保持科学素养又是另一回事。
人不需要有科学(或数学)素养而通常可以在大多数事业上取得成功,过上“好生活”。甚至可以说,有时,普通人生活一辈子真正需要知道的全部科学和数学仅仅一个纸板火柴盒的空白处就能写完。“夸张吗?也许,但不幸的是并非远离事实。”确实,富裕的商人、有权力的官员、艺术人员、娱乐界人士以及人文学科的教授——所有成功的或受尊敬的社会成员,大多数都没有科学素养。
在追求普遍的公众科学素养问题上需要转换思维,重新规划公众科学教育“目标”本身的问题。于是,夏莫斯提出了“科学意识”这一理念。
培养“科学意识”的科学教育应该遵守三条指导原则:第一,科学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欣赏和认识科学事业,即“文化”需要,而科学内容则不是重点;第二,科学教育的核心主题应该专注于那些保障个人健康和安全所“实际”需要的技术,以及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和人工环境的意识;第三,为了培养人们的社会素养或公民素养,必须强调科学专家的“正确”使用,这是至今还没有进入科学课程的新兴领域。从这三条原则中也可以看出,“科学意识”不在于公众掌握科学知识的深度,而是了解的广度,并且与个人生活及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强调一种生存与生活技能和意识,强调了解解决问题的路径,而不是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专业知识。
建议大家由以上摘录引导而去通读全文。这篇文章的结语是:
事实上,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公众的科学意识比增加他们的知识量更重要,因为科学意识在决定人的行为动机方面比有限的科学知识发挥的作用更大。
这话如果让我通俗地说出来就是:您可以没有知识,也可以没有能力,但是您得有解决问题需要知识和能力的意识;只要有了这种意识,您就(才)会去学知识,也就(才)会去提升自己的能力或者利用别人来解决问题。
科学如此!作为科学分枝的心理学,及其作为心理学具体运用的心理咨询,也是如此!
请问:有人给您提出问题(question)时,您是否具有用心理学(而非自己的经验或常识)给予解释的意识?遇到问题(problem)时,您是否具有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的意识?
如有,您的心理素养或科学素质定然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