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深处凤县的秋收:山里娃写透了劳动的浪漫(一)

亲爱的同学们:

当秋风吹过秦岭的层峦叠嶂,凤县的山野便铺开了最绚烂的画卷。大山中的板栗撑开刺猬般的外壳,露出褐亮的果实;梯田里的玉米秆谦逊地垂下饱满的头颅;果园中,褪去纸袋的苹果正将阳光酿成蜜糖。这是我们共同的故乡——一个用汗水浇灌希望、用劳动谱写诗篇的地方。

这组以“秋收”为主题的作文,给我们的写作如下的启迪:

一要扎根生活,细观察。 像白怡洋那样看清板栗“带白绒毛的顶端”,像赵梓雪那样注意苹果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区别。唯有俯身泥土,才能撷取最鲜活的细节。

二要亲历实践,真感受。 王俊杰掰玉米时“咔嚓”的脆响,张宝利背上背篓时“涨满的成就感”,这些都不是凭空想象的。劳动中的酸甜苦辣,正是文章最动人的底色。

三要升华思考,悟哲理。 当赵梓雪从摘袋联想到“突破遮蔽才能绽放光芒”,当张宝利在玉米中看见“如金子般实在的希望”,平凡的农事便拥有了照亮心灵的力量。

愿你们继续做生活的有心人,让秦岭的秋风永远翻动你们纸页间的馨香。

拾板栗

白怡洋

周末的午后,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满山绿意。妈妈说要带我去拾板栗,我一下子来了精神——平时常吃板栗,还从没见过它长在树上的样子呢!

车子走了一段路,我们又步行了一会儿,终于到了目的地。高大的板栗树上挂满了一个个“绿灯笼”,地上则躺着不少“小刺猬”——原来那就是板栗的外壳,浑身是刺,把果实包裹得严严实实。有些壳已经裂开了缝,像是咧着嘴在笑。我顺手一掰,两颗板栗“嗖”地飞上了天,落下来时滚到了另一棵树下。我赶紧跑过去捡起来仔细看:深褐色的外衣,顶端还带点白绒毛,和平时吃的板栗一模一样。

抬头看见妈妈正举着长竹竿敲打树枝,板栗就像雨点一样噼里啪啦往下掉。我兴奋地冲过去,抓起一个就想剥开,可它紧紧闭着嘴,怎么都不肯笑。我试着去掰那些尖刺,结果手指被扎了一下,一气之下,我用力把它扔了出去。

妈妈走过来,笑着说:“遇到不爱笑的板栗,用脚轻轻踩一下就好。”我半信半疑地挑了一个,脚刚踩上去,壳就听话地裂开了。看着袋子里渐渐多起来的板栗,我心里美滋滋的。

不知不觉,夕阳西斜,我的袋子已经装得满满当当。看着这些红褐色的板栗,我仿佛闻到了糖炒栗子的香味。

几天后,妈妈真的要炒板栗了。我趁她不注意,偷偷塞了两颗生的到嘴里,脆生生的,带着清甜;等炒熟的端上桌,我又迫不及待地尝了几颗,软糯香甜,满口留香。

能吃到这么美味的板栗,之前的辛苦都值得了!

简评:白怡洋同学用活泼的笔触,完整展现了拾板栗的新奇体验。文章最可贵之处在于层次分明:从初见“绿灯笼”“小刺猬”的比喻,到被刺扎手的挫折,再到学会用脚踩壳的技巧,最后生熟板栗的味觉对比,整个过程曲折有致。尤其“偷偷塞两颗生的到嘴里”的细节,将儿童的天真好奇展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郑重声明:文章系振委会推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汽车沿着哀牢山的公路盘旋而上,终于在一处松林旁停下。推开车门...
    周绍圻阅读 2,548评论 2 29
  • 我生在大山里,长在大山里,如今又工作在大山里,可以说我植根于大山。我与大山的情份不是一两句话能诉说完的。今天且不说...
    阳光中的四叶草阅读 4,059评论 0 0
  • 时间过的飞快,转眼间已近中秋,五谷成熟,瓜果飘香,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约摸着板栗已经成熟,我突然想起了和巧...
    月明天涯阅读 3,097评论 0 3
  • 我叫斯内克(中篇童话) 一 斯内克一个人拖着长长的身体,在湿漉漉的草丛中行走着。她习惯了一个人行走在这片她熟悉到不...
    曾小曾曾曾阅读 4,516评论 0 0
  • 卷本:二年级上学期第4辑总第30辑 创作:2017级1班 编辑:李照兴 单位:山东省泰安师范附属学校 时间:201...
    李兆兴诗歌教育阅读 5,397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