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假期注定是不同寻常的,或许是因为某位初中生发生车祸遭遇意外。据说,这位未满16周岁的初中生是在10月2日因为驾驶电瓶车横穿马路的时候,遭遇“鬼探头”而被视线盲区的一辆小轿车撞击最后导致不幸身亡的。
当然,车祸发生的时间是休假期,学校没有责任。虽然学校在随后的第一时间发了告全校家长书,重申交通安全,告诫家长不要让孩子驾驶电动车,更再次严禁学生驾驶电动车上学。或许是因为害怕担责,采取了大事化小,但是面对生命,可以选择漠视和沉默吗?
不过,基于生命第一、安全第一、健康第一的原则,还是应该组织全校师生在升旗仪式上默哀,为我们身边生命的消逝而致哀,并且发表交通安全人人有责,人人行动的倡议。基于同情,还应该和这位逝者关系最近的同学和老师一起组织告别仪式,这是对逝者的悼念,也是对于生命的尊重。
珍惜生命、活在当下,提升自我保护的能力,死亡教育和安全教育对于当下的学校是缺失的。这样鲜活的生命被剥夺,这样活生生的教育契机却错失了,这不能说不遗憾。
在课堂里,我播放了《象之背》的动漫片段。这个动漫的主题是为生命告别,生命终将逝去,每一个人都将独自上路,但是爱却是永恒的。因为爱,因为珍惜,因为陪伴,生命值得拥有和回味。画面中,在天上的大象爸爸思念在世间的小象,彼此心有灵犀的沟通当然是一种幻想,却深深打动了我们。看到一位女同学流下眼泪,我请她谈谈感想。她说:“看了这个动漫,我觉得生命是美好的,要珍惜生命的每一天。”
搜狐网关于死亡教育的文章《看哭全球的“死亡教育”动画:你若铭记,爱便永生》,指出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接受死亡教育的主题和内容都应该是不同的。 “9-18岁发展-成熟期:小学中年级和初高中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孩子随着逻辑思维和认知能力的飞速发展,逐渐对死亡有了成熟的认识,意识到死亡是不可避免地,不可逆的,更是永久性的。这时家长不应该通过编造的童话故事去忽悠孩子,更多地是理性地告诉孩子死亡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情,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应该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这个阶段的死亡教育可以将孩子对死亡的恐惧引申到对“意义”“价值感”的追求之上。
这个国庆假期注定是不同寻常的。因为报名参加张文质教育写作研修班成为了在线学员,并且聆听了张文质、孙明霞、钟杰老师的写作课。张文质老师在《我是怎样不断“回看”自己生命经历的》的演讲中说,“当我谈教育的时候,我们在谈的是人;当我谈写作的时候,我们谈的是生命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生命的自觉,就是活着干什么,为了什么?很多的失败,很多的悲剧,都恰恰来自没有看到肉身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和意义,为了一次考试、一次挫折,而放弃生命。离开了价值,离开了生命的意义,这样的教育是苍白的,是失败的,是崩溃的,这样的教育培养出的是没有建构生命意义的、没有找到自己生命价值的巨婴。而生命的自觉是为师为人最核心的尺度。”
“生命自觉”,应该成为我的第一信念,并且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之中去,从此成为一名生命自觉的人。休息日的晚上,在文学社的QQ群里,我给文学社的全体群成员转发了这个《象之背》的动漫,并且发了几段寄语: “这个国庆假期,我们身边的一个鲜活的生命因为车祸意外离开了我们。未满16周岁的初中生是不能驾驶电动车的,但是无论如何,生命的逝去无法挽回。现实是多么残酷,但是我们依旧要生活下去,我们要用自己的方式来纪念这位同学。同时,也一定要告诫自己和转告他人,初中生不能驾驶电动车,一定要遵守交通法规,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保护好自己。这两天希望诸位同学留一段时间为逝者默哀,表达我们的哀思。”
“一个题目为《象之背》的治愈系动漫,送给逝者,也送给群里的每一位,珍惜生命中的美好,学会遵守规则,保护好自己。”
“这是一个关于生命和死亡的故事。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每个人最终都会一个人上路,离开最爱亲人和爱人,离开熟悉的地方和朋友,到另一个地方去。”
如果性教育的意义是自我保护和自我价值,那么死亡教育就是自我觉察和自我重塑。性教育是阶段性的,而死亡教育是终身的,因为生死本身,就最值得思考。
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冉克雷维说:“提早认识死亡才会深刻人生。”
蒙田说:“预前考虑死亡就是预先考虑自由。”
萨瓦特尔说:“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