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阳|寒门子弟与高考选拔

自古以来,科举考试便是寒门子弟摆脱贫困,实现报国理想的唯一途径。但它却不代表,未曾参加过科举选拔的人的人生就一定不会有意义。“穷苦孩子早当家”,而谁又愿意早早“当家”,那时候偏远山区上不了学的孩子不在少数,只是没日没夜的下苦,干农活,解决温饱生计问题,无奈之下也便“当了家”。现如今也一样,只是没发生在我们身边而已,不代表它不存在。

科举考试制度从隋朝大业三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中国古代社会真正比较成熟的人才选举制度,应该出现在秦汉时期,之前大部分采取的是世袭制度,也就是说上层阶级是靠血缘来维持的,像百里奚、孙叔敖那样的人,做奴隶时被君主慧眼识珠,实是极其罕见的,不具有普遍性。这才有了陈胜吴广起义时说的那句惊天动地的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那些称王侯拜将相的人天生就是贵种吗?难道就比底层社会穷苦普通老板姓都高贵吗?不然,只是时代造就而已。

1977年10月21号,中国各大媒介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并透露本年度的高考将于一个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与过去的惯例不同,1977年的高考不是在夏天,而是在冬天举行的,570多万人参加了考试。虽然按当时的办学条件只录取了不到30万人,但是它却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重新拿起书本,加入到求学大军中去。高考制度的恢复,使中国的人才培养重新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恢复高考后的二十多年里,已经有1000多万名普通高校的本专科毕业生和近60万名研究生陆续走上工作岗位,它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一根“指挥棒”改变了中国,不仅有很深远的历史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如今,一年一度的科举选拔——高考,正在进行中。我参加高考已经七年之久,我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在若干年后仍能记得这场考试的分数,这场考试显然对无数人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长远来说,不是绝对的。

我在大学里、毕业后走向社会也经历过和大多数人一样的阶段:茫然,失落,自卑,失去方向。而且也会很快意识到,高考成绩只是将你送进大学校门的“敲门砖”,而大学的生活以及毕业后的日子,高考成绩不再意味着任何坐标,只是在于你如何抉择,如何给自身下定义。在中学、高中时代只要会读书、会考试,那么老师的偏爱、同学的羡慕、各种机会、众多荣誉自然会来。而进了大学之后,这些偏爱、羡慕、机会、荣誉和考试成绩之间似乎毫不相干,甚至在很多情况下是反过来的,有了前者才有后者。

更重要的是,我逐渐发现,思维的贫瘠不再是所谓的来自于偏远山村学子的“病”,而大城市长大的孩子,视野也一样受到很大局限,他们的思维在某一方面来说也贫瘠的,甚至不如寒门子弟。他们的视野狭窄表现在不了解中国偏远山区民情,没有体会过真正的贫穷,也没有体验过最纯朴的乡土,但因为他们生活条件富裕,占有所谓的“社会主场优势”,这些缺失在一定程度上被掩盖了而已。

出身寒门与出身高贵只能说明生活地域与成长环境不同而已,不足以代表你长远的人生道路,各有优越势,也各有贫瘠处。对人生的影响最大的,不是你最初十几年生活在什么样的地方,而是你在这个地方形成了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具有了什么样的人格品质。

高考的恢复,恢复的是公平与梦想。从某种角度而言,高考能否顺利通关,不代表人生的成功与失败。高考只是为人生道路提供的一个跳板,踏上去,跃起来了,会让你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一些,但它却不代表梦想一定可以实现。反之,没有踏上去,或踏上去了但没能够跃起来,也不代表梦想一定不可以实现,毕竟跳板底下仍有无数条平坦的道路在等着你大步朝天,勇往直前。


孙阳

2017年6月8日清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如期到来了。 数以千万计的考生和家长,怀着种种不同的心绪,面对这场意义非凡的考试。 在高等教育大众...
    核聚阅读 11,571评论 6 110
  • 寒门再难出贵子作者:永乐大帝二世 现在越来越看清楚“性格决定命运”,性格这东西是熔透与骨髓的,性格的养成和学校教育...
    王立超阅读 6,070评论 3 20
  • 投射明天做题答到95分以上
    幸福女人敏阅读 832评论 0 0
  • 青石小巷 浅的痕 墨的绿 濛濛 撇下缠绵的韵脚 达达马蹄 碎花纸伞 怎不见? 故事淙淙流转 流转 映几分红绿 漾一...
    温道士阅读 2,515评论 0 0
  • 多线程 “串行同步,并行同步在当前线程”概念纠正 参考: 相关参考 相关最新纠正见“操作系统->纠正‘由AF引出多...
    消费后生产阅读 3,37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