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真的是到了“七岁八岁狗都嫌恶”的阶段,尽管总体上来说孩子还是乖巧懂事听话的,但总有脑子不转弯的时候,比如她会问:“为什么必须读书?为什么总是你说了算?为什么总是你比我做得好?”或者在读书时,她总是心不在焉,应付了事,吃饭时不好好吃,却总是吃零食,如果没有她爱吃的食物,她就会有气无力地向我要,或者嫌我不给她买她爱吃的东西等等。
我很少跟孩子生气,因为我知道生气发怒对于事情的解决一无用处,再说当她这些不好的行为发生时,我也并不生气,只是讨厌这些行为、痛恨这些行为,认为是不好的事情,会对人格的发展和进步有害,但我要怎样表达这种厌烦呢?我通常会直接告诉她:我讨厌这种行为,这些行为是不好的。但告诉她这些,她也仿佛没听到或者尽管知道了这样的行为不好,也还是会反复发生类似行为,我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方法使她改变这些坏毛病,因为打她、惩罚她,我会舍不得,也觉得并不是好的选择。于是在她反反反复不认真、问我要这要那时,我最终也会生气,尽管不是真生气,也必须做出极其生气的样子,批评她、不理她,她哭了或者生气了,我也不能示弱和让步,最多是让她冷静冷静,书该读还得读,零食我不给她吃还是不给她吃,有时她去自己解决。
但事情这样结束之后,我总反思是不是仍然是生气或发怒解决了问题呢?生活中倘若遇到一些矛盾,在双方观念不一致时,谁更强硬,一般也就决定了事情的结局和走向;在日常生活中并无多少道理可讲的时候,往往谁表现得生气愤怒,和气焰高涨,谁就有了胁迫他人顺从自己的机会。比如乡村中的打仗,谁跳的高、声音大、动作剧烈,便无人敢与之相争,谁如果在争论中,脾气大甚至会在争执中气得昏厥或抽搐,那对方便会让步似地躲避和甘拜下风了……
当然,理智分析总能分出个谁对谁错,谁有理谁胡闹,但是生活却并不冷静,善人、脾气好的人都对暴脾气、爱发火的人做出了让步,但这种让步反而会加剧暴脾气的人更加爆脾气,爱发火的人更加爱发火。因为他的这种生气和愤怒,有效而灵光,在对立的双方中能迅速取胜,百试不爽,仿佛生气和愤怒是一种有效的武器,对善良者生气,愤怒者赢了;对弱小者生气,愤怒者赢了;对讲道理的人,不讲理的生气、愤怒赢了;对同样地生气和愤怒的对手,那要看看谁生得气更大,愤怒得更严重,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很容易打响……而在生气和愤怒的状态下,人是缺少理智的,什么武力、流血甚至死伤都有可能发生,而一旦发生了暴力冲突,双方就会形成“我不能赢,是因为我不够厉害。”或者“我赢了,是因为我更大胆、先下手、会下手、敢下手、下手更狠……”的认识,那么双方的人性都会倾向于暴力、以暴制暴等。人本来就有“死本能、破坏本能”,这种认识,只会加剧人性中恶本能的张扬和凸显,而一旦被激起这疯狂可怕的本能,那什么事也可能发生,人会变得毫无底线,非常可怕,难以想象……
生气啊,愤怒啊!为什么要用生气?生气能解决表面的争端啊!为什么要愤怒?愤怒会有人害怕啊!会让自己的诉求得以满足啊!
可我真不想生气,而我也很想解决问题,孩子什么时候才能懂我啊?我周围的人什么时候才能懂我啊?我不生气并不代表你做的对,做的好。为什么非要别人生气才会去改变和停止错误行为?
世界乃至人类,何时才能够心平气和地好好相处?对的就去做,错的就去改进,人人遵守规则,天下太平,安静而美好。没有生气,世界不是更美好吗?
喜欢心平气和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