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05
余少小入朝歌[1],已历二十余载。夫朝歌,古为沫邑[2]今人谁知,偶称朝歌举世皆闻。其东临淇水[3],西依太行,南抵新乡,北达安阳。翻太行而至林州,过淇水则连濮阳。驱车郑州半日往返,晨向北京午时已至。域内物丰粮足,生民乐业守制。观其势也,进可收冀、鲁、豫广袤之原,退可略并、幽、陕毗连之郡[4],此殷商定都之要也。
侧目朝歌人文,可谓黄钟大吕。有轩辕之坟,因黄帝薨而葬沫[5]。有寒浞其人,乃后羿篡夏之续。少康杀寒浞而复夏室,寒子遁淇西而死油城[6]。殷王武丁始都沫邑,武乙都北蒙而复转。文丁为王又迁北蒙,帝乙即位再还旧都[7]。
殷末帝辛,史称殷纣[8]。承祖业而图治,伐东夷而拓疆。华夏初为一统,战俘免死耕田。凯歌归都之晨,沫邑更名朝歌。此战之后,旧制革废,奴隶欢欣。奴隶之主,有国之侯,愤恨满怀,窃谋复旧。姬昌半生居殷而结同党,姬发劳师远征得灭纣享。
史称阵前倒戈之状,实乃姬氏内应之力。周凭西域而统华夏,惧于无威而污纣滥杀,欲消己绝殷之罪也;姬率番姓而治中国,惮于无德而辱纣禽兽,望弥己传谎之耻也。于是毁黄帝以来之详史,立淫纣一朝之假说。此即司马迁穷追四海,遍游九州,只知周兴之后,不白纣盛之前。
纣既亡也,其民尽逃。箕子携老幼始创朝鲜,微子领东夷而立宋国[9]。纣子武庚,堂堂男儿,持一腔剧痛而葬伟父,守七年满丧而起反兵[10]。后也,殷地坏都城而绝民迹,周室立同姓而创卫国。
而赞朝歌风气,比干[11]之谏垂范忠君正道,荆柯[12]之刺彰显除暴豪风。王蝉居鬼谷而弄天下[13],卫鞅入秦庭而定律令[14]。甄济[15]深隐云梦,不就安禄山之请;于谦[16]偶过淇水,欣为太行山之吟。至于今者,国中上将访战国军校而题碑撰文,海内游客慕鬼谷奇谋而摩肩接踵。
久居于斯,愈知其妙。春则嫩绿揪心,偶闻雀嘈,健妇比妩媚,佳儿争弄娇。秋则堆金滚玉,风爽云高,农夫皆庆贺,官员亦堆笑。夏则骤雨乍晴,巨日神光,蛙鸣乱淇水,蝉斗扰房廊;冬则烈风坚冰,大雪严霜,耄耋向阳立,童子打雪仗。却喜二八两月,可笑乱穿衣裳。食于家面和水煮,餐于市酒与朋饮。忆往昔土墙庇护老少,看今朝高楼清净人家。走道路可左顾右盼,驾宝车能闭目养神。其四季风景之妙,衣食住行之优,自古未有也。
观夫朝歌良俗,鸿儒谨奉四书五经,剽汉情钟少林太极。敬忠厚诚信,耻菲薄奸狡。不欺外来商贾,最喜广交豪客。满目刻骨之景,遍地铭心之风。
世人耻闻朝歌之名,可以休矣。君不见,古来鼎新革故之主,必遭守旧者之辱。而革新之初,守旧者占十之八九。纣王蒙辱,常情而已。朝歌,地名耳,不必因纣王而废也。君不见,今日朝歌,居中原粮仓之所,反为畜牧大县;因鬼谷隐居之地,而有旅游名山;凭八方英明之士,再铸工业灿烂。
今日朝歌,诚如其名:凯歌高唱,晨昏不绝。
注释:
[1]朝歌:读作zhaoge,很多人误以为chaoge,即今河南省淇县。曾为殷商末期四代王城,后为周代诸侯国之一卫国的都城。朝歌闻名四海,盖因《封神演义》之功。
[2]沬邑:读作meiyi。《说文》段玉裁注:“《左传》凡称人曰大国,凡自称曰敞邑。古国邑通称。”又指国都,京城,这里的沬邑就是国都。
[3]淇水:淇 qí水,又名淇河,源出山西省陵川县棋子山,入豫后经辉县市、林州市、淇县、浚县,在淇县淇门入卫河,全长161公里。享有“北国漓江”之称。淇河流经淇县北、东南两面,长45.5公里,产“双背鲫鱼”,“缠丝鸭蛋”,“无核枣”等三珍。
[4]冀、鲁、豫、并、幽、陕:指今河北、山东、河南、山西、北京、陕西。
[5]有轩辕之坟,因黄帝薨而葬沫:淇县境内有轩辕坟,轩辕是黄帝的号。
[6]有寒浞其人,乃后羿篡夏之续。少康杀寒浞而复夏室,寒子遁淇西而死油城。
寒浞zhuó(前2041——前1962):姓寒(又作韩),单名一个浞字,又名漪,是威震华夏的一代君王。前2021年杀夏王后羿,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寒,立纯狐为正妃,以庚辰年(前2021)为寒浞元年。使夏王朝亡国长达六十年之久。寒浞是伯明氏后代,其祖为黄帝的车正哀。
后羿yì(前——前2021):史上有两位后羿,一位生于尧帝时代;一位生于夏朝时代,属有穷部落。夏朝时代的后羿,逼走夏王太康,立太康之弟仲康为夏王,仲康在位期间,后羿广罗党羽,仲康死后,立仲康的之子相为帝,两年后,罢黜姒相并将之放逐到斟灌(山东曹县),夺了夏朝的王位,为夏王朝第六任君王,在位二十年,嫦娥的丈夫。
少康:寒浞杀了后羿,夺了王位,怕夏族再跟他争夺,到处搜寻并杀死被后羿撵走的相。相的妻子怀着身孕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生下少康。少康长大后,在有虞氏等忠于夏朝人士的帮助下,反攻寒浞,夺回王位。夏朝从太康到少康,中间经过大约一百年的混战,才恢复过来。历史上称作“少康中兴”。
寒浞被灭,他的儿子逃到现在淇县西部山里的油城,直至死去,未能恢复寒浞的事业。
[7]殷王武丁、武乙、文丁、乙:均为父死子继。除文丁外,加上帝辛以沬邑为都,故而说朝歌为殷末四代帝都。北蒙,即安阳殷墟,大约从商王盘庚迁入北蒙,号称殷,本名仍是商,史称殷商。盘庚传纣凡8代12王,八王在北蒙,四王在朝歌。北蒙在黄河以北、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2公里处的小屯村。废墟面积约24平方公里。
[8]帝辛:本名受、受德,帝号辛王。天下谓之纣,人称殷纣王。帝乙少子,因母亲为正后,为嗣。自幼聪敏过人。《荀子·非相篇》说帝辛“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 《史记·殷本记》也说“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所谓倒拽九牛,即是帝辛神力。毛泽东在评价帝辛时说:“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统一东南,把东夷和平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
帝辛死后,葬于淇水之滨,今墓尚存。
[9]箕子:纣王叔父,名胥余,因封国在箕,所以称箕子。箕子与比干、微子并称为商纣王时期的“三贤”,也就是孔子在《论语·微子》中称赞的“三仁”(三个仁人)。
微子:子姓,纣王兄,商亡之后,被周室封之于宋,以祀殷后,公爵。宋国位于现在河南商丘一带,都城睢阳(今河南商丘)。其疆域最大时包括河南东北部、江苏西北部、安徽北部、山东西南部。宋立国761年,共26世,32君。
[10]武庚:公元前1046年,商亡,周武王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地(今河南商丘)以祀殷后,留在殷墟管理商朝遗民,武庚却不甘心做周的臣子。公元前1041年,武庚联合了管、蔡、霍三叔以及商的属国奄、徐、楚等五十国一同向西进军,反周阵营声势浩大。(管叔鲜,文王三子;蔡叔度,文王五子;霍叔处,文王八子。事监视商朝遗民,故谓三监)。周公旦于公元前1040年举兵东征,平定叛乱。公元前1039年,周公杀武庚,灭东方50国;管叔鲜被杀,将蔡叔放逐,霍叔被废为庶人。
[11]比干:子姓,纣王叔父。中国古代著名忠臣,被誉为“亘古第一忠臣”,林氏的祖先。周武王封比干垄,垄为国神。故有“国神比干”之称。
[12]荆轲:战国末期人,人称庆卿,据说本是齐国庆氏的后裔,后迁居卫国,始改姓荆。因刺暴秦而名垂千古。《史记》、《战国策》均有记载。淇县城郊至今尚存荆轲冢。
[13]王蝉:即鬼谷子。一名诩,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人。曾在楚国为大夫,因好友孙武与伍子胥灭楚而逃离楚国,入云梦山(在河南鹤壁市淇县境内)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子。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孙膑、庞涓、毛遂等亦为其弟子。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符七术》。可谓“鬼谷三卷隐匡天下,兵家七国才出一门”。因此,只有鬼谷子称得上“玩弄天下于股掌之间”。
[14]卫鞅:即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人(今河南鹤壁市淇县)。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秦统一六国之后,其法行于天下及后世,因此,商鞅是中国后世律令的总设计师。
[15]甄济:(?-766年)宇孟成,唐代定州无极县人,住卫州青岩山(即今淇县云梦山)10余载。安禄山反唐,派节度使蔡希德挈领刀斧手请甄济出山,甄济泰然自若,用左手写下“去不得”三字,刀斧手持刀相逼,甄济无惧色,伸长脖子等候就义。蔡见状,觑欷嗟叹退走,如实报安禄山。隶宗即位后,令曾附逆安禄山官员参拜甄济,以愧其心,晋封秘书郎,后加封为太子舍人、著作兼御史。
[16]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一说桐乡)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其诗《太行山》:“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
观渔,观察渔夫捕鱼,比喻坐观成败,冷眼旁观。观渔集,是冷眼看曾经创作的诗词,整理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