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万维钢
从二十世纪后期到现在,还有哪些物理学家是你熟悉的呢?……霍金吗?
事实是现在活跃的物理学家的*知名度*,远远不能跟爱因斯坦那一代人相提并论。如果那一代物理学家是元帅和将军,这一代物理学家只能算连长和排长。
这当然有很多可能的原因。一个原因是那一代物理学家都赶上了好时机,当时的物理学还是个年轻的科学,有很多“低垂的果实”,一个年轻人单打独斗都可以取得非凡的成就。而到今天,容易研究的问题都研究完了,新的突破必须多人合作才能完成,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也未必见效。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不过在我看来还有一个原因也很重要,那就是现在会搞物理研究的人太多了。现在的物理学是一个充分竞争、充分交流的学科,这就意味着两点 ——
第一,其中会有很多高手。
第二,其中的高手水平都差不多。
比如说,提出“希格斯机制”这个理论的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因为大型强子对撞机发现希格斯波色子的确存在,等于是验证了他的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那请问,希格斯是不是一位不世出的物理天才,他的理论是不是独一无二呢?当然不是 —— 事实上,1964年前后,至少有六个物理学家提出了相关的理论,他们的贡献是平等的。直到诺贝尔奖宣布之前,人们都不能确定到底应该发给谁。
不是一个,不是两个,六个。
这跟过去是完全不同的局面。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是他自己一个人的功劳,而且据说发表出来以后,全世界也只有2.5个人能*理解*他这个理论。
但是爱因斯坦那时候总共也没有多少人搞物理。当时的物理学还是个相对“新兴”的学科,是极少数人玩的智力游戏,绝大多数国家可能根本都没有物理系。
二战末期,原子弹的威力让人们见识到了物理的厉害,各国都开始重视物理了。到今天,几乎每个正规的大学都有自己的物理系,每个物理系都在教相对论。当然,我听说有的老师一上来就说“相对论我也不懂,咱们共同学习……”但是任何一个比较好的大学里,只要是一个足够认真、足够聪明的大三学生,他学了《电动力学》就完全能理解狭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根本就不是什么不可理解的理论,中国每年都生产好几百个懂狭义相对论的人。
那你可能说,“懂相对论”和“创立相对论”不能相提并论,爱因斯坦那一代物理学家搞得都是革命性的理论,想法都非常离奇,只有天才才能产生那样的想法。这是个不了解情况的说法。这一代物理学家思考的问题比那一代要难得多,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思考深度都超过过去,而且他们也都在不断尝试各种大胆想法。
上周我收到一位读者来信,说为什么物理学家不听听外界的声音呢?为什么就不能想想万一相对论是错误的呢?—— 这是非常外行的说法。物理学家一直都“有想”相对论有没有可能是错的。要解释暗物质和暗能量,物理学家首先想的就是要不要修正相对论。而且物理学家想得更深,有人提出也许引力根本就不是一种基本的“力”,而是一种“熵力” —— 这个想象力,比爱因斯坦那一代物理学家能差到哪去呢?
所以这一代物理学家的水平并不差。但是没人知道他们的个性,没人记录他们的名言,没人打听他们的“风雅趣闻” —— 因为他们实在太多了。今天“科学家”只是一个普通的职业,有很多很多从业者。
而且现代的物理学家,也包括其他学科的科学家和各行各业的“牛人”,还有一个特点。现在的高手都没有什么个性化的、人无我有的“绝招”。
像爱因斯坦那样,随便一出手就是震惊天下的一招,别人一看简直匪夷所思,这种情况现在越来越不可能发生了。
这是因为现在是一个充分竞争、充分交流的时代。今天的物理学家非常喜欢四处拜访,开各种学术会议,论文直接上网,好想法非常容易传播出去,那你就很难搞什么“横空出世”。事实上,连“研究风格”这个词,现在都很少有人使用了。
因为只有竞争不充分的领域里才有“风格”。比如现在我们看拳击比赛、格斗散打比赛,两个选手的打法都非常相似 —— 为什么不是像电影里那样,一个用铁砂掌,一个用螳螂拳呢?
我理解,什么少林、武当、峨眉这些武林门派,既然一直流传到今天,历史上必定都是非常厉害的,他们的武功不是假的。但当时既然各个门派的打法非常不同,那就说明历史上这些门派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可能功夫都密不外传,可能不同门派的人很难见面,也可能一见面一动手就死一个人没办法总结经验。
如果武术门派之间充分交流,像现在职业足球这样每周打一场联赛,那么不同打法很快就能分出高下,然后所有门派的人都会去学习最高级的那个打法。那么最后结果就是所有人都使用同样的打法比赛 —— 这个打法,在散打规则之下,也许就是今天的散打打法。
足球就是这样。三十年以前,足球是一个有明显不同风格的运动,比如英格兰爱打长传冲吊,南美洲足球则主打脚法细腻,有时候一个人盘带动不动就能过好几个人,还有什么“欧洲拉丁派”。但是今天我们看世界杯,这些风格就都不那么明显了。巴西队也追求快速推进,英格兰也不打长传冲吊了。当然你可以说巴萨的踢法就是与众不同 —— 但这个关键词是“ 不明显 ”。
这就是充分竞争和充分交流的结果。人都是同样的人,既然你这个踢法好,那我为什么不能学?过去各国球员还有身高的差异,现在实在不行还可以引进归化球员。而且球员还都在各个俱乐部流动 —— 如果巴西国家队球员都在欧洲踢球,那他们踢的到底是巴西足球还是欧洲足球?
几十年前围棋大师也很讲究个人风格,什么这个流那个流 —— 现在还有谁说我是什么流的?招数就是那么多招数,大家从小都学过,无非是灵活运用,哪里还谈得上什么流派。
这是一个没有英雄,也没有绝招的时代。
韩非子有句话说 ——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
竞争越充分,个人风格和绝招就越没用。今天的球星出头,靠的是天赋、科学训练、艰苦奋斗和运气 —— 基本上就是在看谁比谁有“气力”。你说我能不能诗情画意、羽扇纶巾、姿态优雅地成为世界第一,门儿都没有。这是一个想在任何行业成为高手都先得有*体能*的时代。
那么在这个时代,我们应该干什么呢?难道说只能在一个领域内模仿高手吗?也不是。
咱们想想手机。十年前的手机,各家品牌有各家的风格,外观千奇百怪,而今天的手机正面全都是一块黑屏。这就是竞争和交流带来的同质化。我们看看这张图,从前那些风格各异的手机,像不像是已经逝去了的物理学大师 —— 现在这些清一色的黑屏手机,像不像是今天这些“物理学工作者”。看上去没什么风格,实际上功能强大得多。
从这个手机故事里,我们大概有两个教训。
第一,你应该尽可能去一个新兴的领域。领域不成熟,竞争不激烈,你就有更大的自由度。
第二,如果是一个成熟的领域,那你就得尊重这个领域的规律,不能随便标新立异。但是!今天的手机行业也讲设计、而且特别讲创新。各家品牌的风格都淡化了,但是每一台新手机都有自己的新特点,你只是无法预测这个新特点会先在哪家出现。
这就是说没有人想完全跟别人一样,你总要有些新东西。如果一个圈子已经同质化,也许想要创新就得往圈外看 —— 看谁能从圈外给这个圈子输入新的信息。
然而归根结底,我们知道大创新是越来越难,小创新是越来越不自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