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我翻阅网盘里备份的相册,对一些自己曾经去过、“打过卡”的地方,竟然有股莫名的陌生感。
我只模糊的记得那地方的景色,却有些忘怀其中的故事。于是开始反思旅行的意义:是我要去一个地方玩耍?还是把一个地方的景色记录下来?亦或是,告诉一些人,我曾经去过那个地方?
多年以前,我曾只身爬崂山,景色的印象并不深刻,手机的像素低劣到没留下什么影像信息,反而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多年以后的今天历历在目。
——是那登山小路上驴友前辈留下的指路箭头,令我深信不疑。
——是那登山途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探路学长,是那偶遇到的陪在我身边劝我走好每一步、节约体力的学长。
——是那问路后,沉默一下说要四个小时才能登顶的“小看”吾等的大叔(实际2.5h),后来看到《走吧,张小砚》里的一些内容不禁要反驳一下。
——是那云雾缭绕的山顶,手机没有信号,相机也只能拍出个寂寞的无奈。
——是那下山途中大爷搭讪叹息自己不如我这年轻人身形矫健的得意。
——是那近三个小时的盘山公路带给我的绝望,抱着“下一辆车我就拦下,坐车下去”的想法,最终还是走下山来。
——是那下午三点多山门还没进,却问我:“此山高否”的搞笑男女。
——是陪我一路披荆斩棘的行山杖,被我插在沙堆上,静待有缘人。
——是累成狗的我,坐了几站公交不得不下车蹲在路边吐的满足。
然而现在我的内心也逐渐浮躁起来,几乎要把拍照片做记录当做了旅行的目的,一路上看到飘亮的景色第一想法是拍下来,就像在软件上看到优秀的文章、文字、图片点进收藏夹一样,这样以物为中心,渐渐忽略了内心的感受。
也许是工作中所谓“痕迹”管理要求的影响,比如,我开展过某次培训,有人员签到的信息,有现场的讲课照片,仅此而已。
……
后来也遇到过一些有趣的人,比如在西藏时,要去布达拉宫,那人前一天做了充足的功课,从线上预约到历史文化,他了解到了布达拉宫的历史,我见识到了他这么有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