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两性4--远古人类 安能辨我是雌雄

第四节    远古人类  安能辨我是雌雄

作者      排云一鹤

        从化石记录看,30多亿年前,地球刚刚冷却,表面呈现固态时,就发现有了细菌。细菌很小,肉眼看不见,也不怎么说话,地球仍旧死气沉沉。

        几十亿年一晃而过,到了约5亿年前的寒武纪,地球上就已经热闹起来了,出现了大量的多细胞生物。比如三叶虫、鹦鹉螺、某些鱼类等,数量非常大,现在各地稍大一点的地质博物馆或自然博物馆都能看到它们的化石。这时,它们都是有性繁殖,但没有性别,都是雌雄同体的。

        到底是先有雌性,还是先有雄性呢?现在科学家还是没有准确论断。通常认为雌性和雄性是同时出现的。雌雄同体的生物是有性生物,本身包含了雌性和雄性,只是有的是异体受精,有的是同体受精。既然都需要有受精的过程,因此他们只有同时出现,才有繁衍传承下来的可能。

        就生物的雌性和雄性而言,雌性在繁殖传承方面具有先天的优越性,因为他们掌握着受精和孕育的主动权。据说,在中南半岛上有一种蜥蜴,这种生物只有雌性,他能靠着自我克隆的方式传承到了今天。

        在人还没有完全进化出来的时候,古代类人猿就已经分雌雄两种性别。当最早的一批类人猿进化到了人类的阶段,那么他们的雌猿就变成了女人,雄猿就变成了男人。

      据相关媒体报道,动物交配行为可追溯到4.3亿年前。科学家们在远古鱼类化石中发现最早的动物性交行为证据。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约翰-朗(Johnlong)教授进一步精确了地球动物最早性交配的时间点。她和研究小组同事们对雄性胴甲盾皮鱼身体上长有的一厘米长的器官化石分析显示,其具有体外受精的能力。约翰将这项最新研究报告发表在《自然》杂志上,详细描述了这种早期生物体如何进行性交配的。

        4.3亿年前胴甲盾皮鱼化石标本,表明它们形成最早的雄性和雌性生殖器官,能够再淡水环境中交配。2013年,约翰通过对爱沙尼亚、英国、瑞典和中国收藏的胴甲盾皮鱼的化石进行分析,首次发现雄性身体上有一段一厘米长的L型器官化石。约翰说,当是我们看到这种器官结构时,便猜测到这种生物是采取“传教士”姿势进行交配。

    约翰和同事打印了胴甲盾皮鱼的3D模型发现,它们的交配行为较为特殊,仅能与体侧方式完成,类似于四对男女跳的方形舞。期间,雄性将凸起的生殖器官插入雌性身体里。爱沙尼亚化石样本显示,这是迄今发现最原始的性交配器官,可实现体外受精。雄性身体L型器官插入雌性生殖孔内,该行为可确保成功繁殖。

        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五至十公里的小星星一时迷惘,撞上了地球。这次灾难性的撞击事件,不仅灭绝了恐龙,还几乎灭绝了地球上所有重量超过25公斤的动物(除了梭皮鱼和一些鳄鱼),这是地球最近的一次大规模灭绝。然后,留下了大量未填补的生态位,于是哺乳动物在灾后异军突起。

        第一批人类出现在约400万年前,接下来,色彩斑斓、跌宕起伏的人类文明故事开始了,同时也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探索。各种推论`猜测、神话传说,也大抵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中国传说中开天辟地,创造人类的始祖盘古氏,就是在这个时期。

      盘古开天的记载,最早见于三国时期吴国徐整著的《三五历记》:“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明董斯张在《广博物志》中引《五远历年纪》说:“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盘古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但其本身是男是女,无从考证。

          原始社会早期生产力十分低下。,为了同自然界相抗争,人们结成规模不大的群体,只能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几十个男女居住在一个洞穴之中,以集体的力量寻觅食物,并抵御野兽的袭击,以群体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能力的不足。因此,与此相对应的两性关系必然是“群婚杂交”。    在集体内部,男女成年在两性方面是没有任何限制的。也就是说,兄弟姐妹之间可以有两性关系,父母子女之间也可以有两性关系。其特征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吕氏春秋·恃君览》中说:“昔太古常无君,起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妇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

        当然,我们不能用现代的观念来衡量或者评价远古的两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本身及其观念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

请看第五节 无限遐想性崇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