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讲的是两部没有战火硝烟的二战电影,关于父子、童年与谎言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叫《美丽人生》。
有很多人说《教父》是男人圣经。在我看来《美丽人生》也是每个男人的必看佳作,因为影片的主人公完美诠释了一个好丈夫和好父亲该有的样子。
罗伯托·贝尼尼是这部电影的导演,也是影片的男主角,他说片名的灵感来自犹太人托洛茨基。托洛茨基在墨西哥流放时期,得知他要被斯大林暗杀时,他看着花园中的妻子写出:无论如何,人生是美丽的。
电影主旋律:反战、父爱、谎言、希望。
不高不帅的犹太人穷光蛋圭多爱上了富家女多拉,多拉被这个机智幽默乐观浪漫的男人深深吸引,圭多骑着绿色的“犹太马”来娶多拉。
婚后有了儿子乔舒亚。
纳粹拉开犹太人的死亡闸门,圭多一家被关进纳粹集中营。
童年是人一生的底色,小时候发生的一切都会烙印在儿童尚在可塑期的性格里。
如果集中营的血腥黑暗浸染了乔舒亚的童年,那他人生的底色就蒙上了尘,一生都要寻求治愈。
圭多要保全儿子的人生底色足够纯粹,为了让儿子阳光活下去,圭多把集中营的炼狱生活描述成一个游戏,只要乔舒亚听爸爸的话,按照爸爸的游戏规则去做,乔舒亚就可以赢得游戏高分得到坦克做奖励。圭多用爱的谎言给儿子的童年涂上保护色,用屏障把黑暗隔绝在外。
除了爸爸,不管谁进房间,乔舒亚把自己藏好,得分!
乔舒亚不吵吵吃甜点,得分!
乔舒亚不和任何人讲话暴露犹太人身份,得分!
乔舒亚乖乖藏在箱子里到天亮,得分!
……
故事的最后圭多被纳粹拿枪指着踢着正步迈向死亡。他向藏在箱子里的儿子做鬼脸,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圭多都在守护儿子的童年底色。
天亮了,纳粹走了,美国大兵开着坦克解放集中营。乔舒亚赢了,父亲说的是真的,第一名有坦克!
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去沟通,不把大人的世界强加给孩子,同时积极引导孩子去探索世界。能做到这三点的家长,大多能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
第二个故事:《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电影主旋律:反战、父爱、谎言、毁灭。
与第一个故事相反。八岁的布鲁诺是纳粹军官的儿子,布鲁诺跟随工作调动的父亲从柏林搬到乡下,他们一家住在布鲁诺眼中的“农庄”附近,农庄里时常冒出滚滚黑烟。其实“农庄”是集中营,滚滚黑烟是焚尸炉里犹太人的冤魂。
搬家后失去曾经朋友的布鲁诺倍感孤独,他慢慢靠近了“农庄”,隔着集中营铁丝网,布鲁诺和铁丝网里的犹太同龄男孩施穆尔成为了好朋友。
纳粹把集中营的黑暗地狱生活拍成了幸福天堂般的电影,布鲁诺的父亲用谎言让儿子以为铁丝网里是一群得到救赎的灵魂,犹太人幸福得很。
故事的最后,施穆尔说找不到自己的爸爸了,纯真的布鲁诺要进“农庄”里帮施穆尔找到爸爸。施穆尔隔着铁丝网给布鲁诺拿来了“条纹睡衣”狱服,在铁丝网下挖了洞,布鲁诺爬进了集中营。
在布鲁诺父亲描绘的幸福集中营里,两个男孩跟着犹太人群被执行任务的纳粹军人关进毒气室,他们要“洗澡”。毒气室灯灭了,纳粹军人洒下致命颗粒。
布鲁诺被爸爸的谎言亲手送进地狱。
不管是纳粹军官,还是犹太人,他们对儿子的爱是一样炽烈的。但是儿子们的结局却大相径庭。
二战是二十世纪人类最惨痛的经历,犹太人是这惨痛画卷上极其浓重的一笔。透过电影,我们看到了偏见是如何毁了一个家庭,灭了一个民族。
巴赫、贝多芬,德国的;
马克思、恩格斯,德国的;
费尔巴哈、弗洛伊德、黑格尔,德国的;
弗洛姆、叔本华、康德、尼采,还是德国的;
如果没有纳粹,世界都是德国的。
家长是孩子的造物主。
惟愿中国家长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用正确的价值观呵护好孩子的人生底色。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