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应对焦虑的方法,叫“思考问题从现实出发”。
容易焦虑的人,思考问题经常不是从现实出发,而是会有很多错误的思维方式。
常见的就有好几种:
一是灾难化思维,也就是经常想象事情出现灾难性的后果。
二是过滤思维,也就是只关注负面信息,自动过滤掉积极正面的信息。
比如,领导表扬你最近几件作品做得不错,但同时要求你下次早点提交。
如果你是过滤型思维的话,可能就会很焦虑,你会自动过滤掉领导对你的表扬,只记得老板觉得你干活拖拉,于是紧张兮兮。
三是极化思维,看事情总是非黑即白、非好即坏,如果不是十全十美,就是一无是处。
四是过度泛化,比如,在火车上晕过一次车,就认为自己只要坐火车就会晕车,于是再也不敢坐火车了。
这种人有一个特征,就是习惯用“总是”“永远”这样的词,思维固化。
五是看透别人的心思,喜欢去猜测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这些看法通常还都是负面的,比如,“他一定对我很不满,他一定觉得我很丑,他一定对我有什么意见”。
这种毫无来由的猜测,让自己变得很焦虑。
六是“应该”陈述。
这种人对自己和别人都有一套严格的规则,如果有人违反,他们就会被激怒;
如果自己违反,就会心生内疚。
比如,他们认定“我应该是完美的朋友、家长、老师、配偶”“我应该想到……”“我应该知道……”。
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极为苛刻,但又很难达到,所以时常感到焦虑。
那么,要如何才能走出这些思维误区呢?
总的来说,就是思考问题从现实出发,把扭曲了的思维再纠正过来:
考虑问题要全面,不夸大,不泛化,不走极端,不去随意揣测别人的想法,提醒自己每个人都有长处和弱点,要更灵活地变通原则。
我们以灾难化思维为例,看要如何扭转这种错误的思维方式。
比如,有人感觉身体乏力、精神欠佳,于是担心自己得了癌症,就会去想“如果我得了癌症自己却不知道怎么办?
如果我被确诊患了癌症,我一定应付不来,那样末日就到了。”
这就是典型的灾难化思维,那要怎么办呢?
第一步,是要识别扭曲思维。
要认识到这种“如果……怎么办?”
的思维是有问题的,要把这些问题转换成肯定陈述。
例如,“如果身体乏力、精神欠佳是癌症的症状,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的潜台词是,“我身体乏力、精神欠佳,所以我是得癌症了。”
这就是把假设的问题变成了肯定的陈述。
第二步,是质疑扭曲观点的正确性。
就是去质疑从身体乏力、精神欠佳到得癌症的距离有多远,如果距离很远,那么我被确诊为癌症的几率会有多大呢?
退一万步,如果我真的得了癌症,就一定没办法活下去吗?
我就真的应付不了吗?
第三步,是用符合现实的想法取代扭曲的观点。
也就是,我身体乏力、精神欠佳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种,可能是最近工作太累了,没休息好,可能是吃了什么不干净的食物。
目前并没有具体的症状能表明我得了癌症。
就算最坏的情况发生,我真的得了癌症,身体也不太可能完全垮掉。
现在的医学很发达,医生能帮我制定最好的治疗方案,我还可以从家人朋友那里获得支持。
总之,我会尽一切努力恢复健康。
通过这三步,就能解决大部分的认知错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