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过节,一年难得见一次的亲戚们约着聚一聚。每年这种聚会不多但是总也无法激起自己的兴趣。因为无非就是吃饭聊天,而我向来对吃饭无所谓,闲聊又很容易让我疲惫。可是今天却意外的还挺愉快。
中午大家在饭店碰面,当说起自己2020做的一些事情,分享自己的教练经历,自己一下打开了话匣子。看着表妹带了初次见面的男友,突然想起了前两天练习的话题“你是谁”。于是给大家建议玩个“你是谁”的游戏。儿子听着也兴奋的要报名第一个回答。在这样一问一答,大家旁听再反馈的节奏中聊着,每个人都有了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也在安静的环境中被倾听了,所有人都没有觉得尴尬或走神玩手机,我也像练习教练一样认真倾听和反馈。这样的高度专注让我身心愉悦,第一次觉得原来家庭聚会也可以很舒服。
家庭聚会本没有无不无聊一说,如果是自己不喜欢的方式,那我们为什么不主动去做些什么带动节奏呢?自己的一点主动改变,也许就能改变身边人,改变那个我们所在的场域。
当然聊天过程中,虽然简单的强调了下大家需要保持安静,可是一问一答间,仍有人打断插话,我内心也冒出一些不可以这样的念头,可是自己忍了忍,在问答结束顺便把对插话人的这个观察反馈给对方。是啊,现实生活中没有像教练练习那样完美的环境,仔细想想这一点一点的瑕疵也许正如每一个不完美的我们一般特别真实。看见它,也许就够了。
02
小家伙向来不喜欢家庭聚餐,一是全是大人完全没有他的玩伴,二是他特别不喜欢叫各路亲戚。今天我们聚餐,小家伙最开始说,自己准备一个人留在家里。我愉快的答应了。
可是临出门,小家伙又开始有点纠结:“妈妈,我有点想跟你们一起去。”
我:“好啊,那就换衣服,咱们一起出门。”
儿子:“可是妈妈,我不想叫人,你看我去同学家过生日会也不用叫人啊。”
我:“哦,那你可以不叫啊。”
儿子:“可是这样,外婆一定会说我的,那可是她们家亲戚。”
我:“哈哈,没事,外婆也不在。”
儿子:“那,妈妈,你可千万别告诉外婆。”
我:“嗯,放心,我不会说的。哦,那你不叫的话,你会怎么样呢?”
儿子:“不怎么样呗,反正我脸皮厚。”
我:“哦,哈哈哈。”
说到这里,心里没太介意这件事,直接就出门了。
进亲戚家的第一刻,小家伙说道:“舅姥爷好。”舅姥爷愣了一下,笑起来。我也愣住了,要知道,小家伙可是每年都要被舅姥爷说一次:“这孩子怎么不叫人的啊。”
当我放下期待,认为一切都是允许的时候,孩子确认自己真的可以不做,他反而会往我们期待的方向去。
事后,小家伙告诉我,当时回答我不叫的后果的时候,他内心想的是:“也不会怎么样,反正自己脸皮厚,要丢脸也是丢父母的脸。” 哈哈,也许已经面对过最坏的结果,这件事也就不是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