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前我做为一个文科生要学习文学,但仿佛不得其门而入,因为东西方的文化都博大精深,各自的文学名著都浩如烟海,怎么去找到一个方法契入呢?后来我得到了一个启发,就是去看文学评论。当你水准不够的时候,你去看了一部名著,只能得到它表层的营养,而看不到它隐藏在文字底部的深广内涵,但是当你去看文学大咖们对这些著作的评论的时候,它就能一下拔高你的视角,让你站在一个高度去学习,并少走很多弯路。学佛与学哲学也是一样,都是典藉浩如烟海,而且各成体系,而且东方与西方的思想传统也不一样,能否有一种方法帮我们带入呢?有,《僧侣与哲学家》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僧侣与哲学家》记录了一位西方哲学家与一位受过严格西方自然科学教育获得博士学位又去遥远的东方出家修行的僧人之间关于东西方信仰、文化、哲学、政治、环保、生死等高大尚问题的高端对话,能让你通过他们的对话洞悉东西方文化观念的不同,以及现代科学与哲学的思维模式与佛教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的异同。
事实上东西文明对话的报到不在少数,但为什么这本书更值得看呢?因为要代表东西两方去对话的人,按我们正常的常识,必需要有足够的水准才行,而本书的对话一方是让-弗朗索瓦·何维勒,他是法兰西学院院士,1924年生人,是一位著名的哲学教授和政治评论家,他所著的政治评论在西方世界曾引起很大反响,曾任法国新闻周刊《快报》总编辑。而这位僧侣叫马修·理查德,生于1946年,曾为巴黎巴斯特学院分子生物博士,在诺贝尔奖导师指引下从事分子生物学最尖端研究,曾专题研究过鸟类的迁移并写有专著,而就在他从事自然科学研究顺风顺水的时候,1972年他突然远赴喜玛拉雅山麓出家为僧,跟随藏传佛教的老师,探求古老的东方智慧。出家后有著作《顿悟之旅》,而至今一直从事藏文经文的翻译,现居尼泊尔的谢城寺。
更有趣的是,哲学家何维勒就是僧侣马修·理查德的亲生父亲(对,没错,这对高手竟然是亲父子!)。那发生在这对父子之间的高端对话又有什么意义呢?与所有传统父亲一样,何维勒辛苦培养了一个高材生儿子,希望他大大地做出成绩,日后光宗耀祖,但没想到这个儿子竟任性地跑去出家了,而且西方的传统宗教偏偏不选,非要去信东方的佛教!基于西方式的理性,何维勒能尊重儿子出家的选择,但是从情感上还是有些保留。所以在这个对话里,何维勒带有所有父亲对佛教的不解去诘问马修·理查德,就非常有代表性。
但是他们的话题从家庭情感却延伸到了整个宇宙和世界,上升成为了两个不同意识形态的碰撞,擦出了思想的火花。而他们的意识形态对话却又是温和的,这是本书值得看的另一个要点!在许多不同的意识形态对话里,来自不同阵营的精英一开始各抒已见,但由于他们带有自己阵营的尊严和使命,就往往使得他们对不同的看法容易落入激辩,并且为了反对而反对,根本不理会真理与真相,最后这样的对话就只剩下无意义的情绪和恩怨,根本产生不了对整个人类有建设性的思想来。而一对亲生父子,打断骨头连着筋,即便他们分属不同的认识领域,但是他们总能尊重彼此,并知道如何以最大的善意去将自己的观点表达清楚让对方接受。那么这样的对话就能绕开非理性,而使这种不同文明不同意识形态的对话能碰撞出让彼此加深认识、取长补短的建设性效果来。
我们要对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进行认识,麻烦的地方总在于这个体系太过大了,没有系统地花个几年时间,找专业的导师教是学不下来的。但是靠自己瞎摸索,经常又是盲人摸象,几年都不得其门而入。而且大部人都没有受过逻辑严谨的思维训练,他们的学习更加是没有方法,这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问不出有质量的问题上。因为我们人从小看见不懂的东西就是不断地问,大人不断给你回答,然后你就慢慢懂了。而能问出高质量的问题,对于捉住事物的本质和核心极其重要,沿着高质量的问题去探索,能帮助我们快速地了解我们要探索的知识体系的概貌。就如同电视台做访谈节目(譬如“东方时空”),主持人邀请嘉宾对某个社会领域的问题进行采访,主持人的提问就非常重要,问得到点子上,嘉宾才能答出有价值的问题,让观众有所收获。
像我就经常被人问一些佛教的问题,有时他们的问题问得真让人哭笑不得(比如你们出家人是不是都要练少林拳啊?你们天天吃素会不会没营养啊?),让你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而这样的问题他搞明白了有时也不太有多大的意义。相反有些朋友提出的问题就逻辑严谨,并且比较有探讨的意义,即便我回答不出来,我也感谢他,因为这样的问题其实也在帮助我检查我自己认知的盲区。
而当你读《僧侣与哲学家》后,你就会发现这本书的好处了,因为这对父子,他们用他们最高的学术与教养,互相提出了高妙的问题。他们的问题具有高度和宽度,高度是他们是能从极高的哲学视角,从全人类的知识金字塔顶去叩问他们还未知的领域,例如佛教如何去看这个世界?佛教是宗教还是哲学?佛教与西方宗教的异同?佛教是如何探索心灵的?如何面对死亡?等等。当哲学家父亲问出他想了解的佛教问题后,出家修行多年的博士儿子回答了他的提问,而在这个候,你会内心窃喜:“何维勒难道不就在替我自己提问吗?而他问的是如此的高明,换做我自己连问都不懂怎么问!”而儿子马修·理查德对他父亲毫无保留的回答,又能让你马上精要地捉住了佛教对所问问题的核心认知。而宽度,则是父子的对话不仅仅围绕如何去了解佛教,更涉及到了佛教思想对20世纪乃至21世纪的政治、经济、哲学、科学、教育、环保、创新的观察与洞见。而当你通过他们针对一个问题一来一往的对话了解到了佛教的认知的时候,其实你也顺便地了解到了许多西方哲学的思想方法和知识,因为这个哲学家父亲以严谨的西方哲学思维在与佛教对话,他对自己的意见要举证,要反证,就带出了许多西方的哲学思想来。而通过这样的对话,你就能比较方便地了解到东西方文化的一些异同,思维范式的不同与特点。进而你再将这些内容延伸去观察,就能比较清楚地知道当今的世界,有些事情西方人为什么这样去想,并做出这样的措施,而别的文化的人的反应却不一样。
总结一下:这本《僧侣与哲学家》讨论的精彩话题都在书中,我就不多引述了,我是从侧面的角度去关注这本书对学习了解一个庞大的佛教体系的价值。假如你是一个对佛教充满好奇又没有多少研究的人,你通过看这本书,通过何维勒与马修·理查德这对父子真诚而又高水准的对话,沿着父亲问儿子的问题作为线索,你就可以在自己的知识体系里初步构建起一个对佛教的整体认知,并懂得今后如何去深入研究它。而你也能顺便地在他们的对话中了解和学习到西方的哲学知识与思维方法。这就是《僧侣与哲学家》值得去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