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发现没,人生总有那么一段时光,是干啥啥不行的。
这段时光投射到每个人的身上,节点不同。在我身上,是十多岁的时候。
01
更小一些的时候,我也曾是个很机灵的孩子。嘴巴甜,动作快,虽然长得丑点,但是头发软软的,脸圆圆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丑萌丑萌的。六岁,就知道把幼儿园发的饼干,揣回家给生病的爸爸吃;七岁时,父母闹矛盾,我会安慰我妈说,我爸身体不好,你别跟他一般见识了;八岁以后,每个学期,都会把三好学生的奖状带回家;九岁就会包饺子,擀面条,还能在擀饺子皮时,一次性出俩皮。按说这样的我,应该不至于干啥啥不行啊?
我的大脑快速扫描,那些把家人气到无语的画面。
十岁那年,我妈去邻居家串门,看邻居家的女儿正在做女红。每个人都在用锥子,拆洗旧棉衣。回来后,她大受刺激:“同样的年龄,你看看人家”,说着,也给我找来一件旧棉衣:“从今天开始,自己的棉衣自己拆洗。”“哦——”我闷闷地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学着大人的样子,拿起锥子,低头紧盯着锥子尖,用力去挑棉衣上的棉线。“砰”的一声手起锥落,我捂着眼睛嗷嗷大哭。我妈闻声赶紧从屋里跑出来,看着捂着眼睛,跺着脚,嗷嗷大哭的我,吓得脸都白了。“完了,完了”,我妈声音颤抖着,拉开我捂住眼睛的手,“扎哪了呀?”“这里,呜呜呜呜呜……”我用手指了指眉骨的位置。“你咋那么没用啊?让你拆个衣服,你差点把自己戳瞎。以后离锥子远点。”我妈吓飞的魂儿算是找回来了,只是从此,我再也没机会接触针线活。
我的家乡,是苏北的一个小镇。每年一进入腊月,人们就开始忙着准备各种年菜。做豆腐,是必不可少的。还是十岁那年,家里做年豆腐,石磨磨浆,吊包去渣,盐卤融水,凝结压块。香喷喷的豆腐做成后,沾着辣椒汁儿吃,真是美味,当然我们小孩子还期待再喝一碗热豆浆。如今,豆浆是普遍的早餐,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小镇上,可不是每天都有。那天,煮豆浆时,我妈让我往灶膛里递柴,她站在灶台边用勺子来回搅着锅。突然,哗啦一声响,我妈和我都傻了眼。不知是太兴奋,还是馋虫作祟,我递柴的力度大了些,烧火用的干玉米棒子,高高飞起,稳稳地掉在一锅豆浆里。我妈脸都绿了,瞪着我:“你说你有啥用?”“我……”默默垂下头,时至今日,我都觉得自己挺蠢的。
同样是栽在厨房的事儿,还有把稀饭煮成了米饭,把米饭蒸成了浓粥;让我看着煤球炉上的稀饭别溢出来,我就老老实实看着,结果糊锅了;第二次,我妈让我看着稀饭,别糊锅了,我就来回搅锅底防糊,谁知它糊得更快,面积更大;能把土豆丝炒成了一锅浆糊,把白菜炖粉条,做成白菜粉条汤;就连煮个挂面,都能煮成一锅面糊……最要命的一次,是煮扁豆,开锅后,我站在灶台边,探着头,去掀锅盖,滚烫的水蒸气袭来,直接打在我脸上,我还没反应过来,就被烫伤了。这时候,我都十多岁了,每次想帮家里做点啥,都是以失败告终。
02
我不仅在女红、厨艺这些事上毫无天赋,一窍不通,运动能力也是奇差无比。十二三岁的时候,小伙伴儿几乎都会骑自行车了,只有我,怎么都学不会,摔得鼻青脸肿,还是学不会。
在老家读书时,中学是要上晚自习的。每天晚上下自习已经8:30了。路远的同学骑车回家,路近的步行回家,不远不近如我这般的,就跑步回家。于是那些年,晚自习的归家路上,经常能听到我前一分钟,还跟同学有说有笑一起跑步,后一分钟就是扑通一声,整个人直挺挺的摔趴在地。小时候,我算是班里个子比较高的,用我妈的话说,每每倒下去那一瞬间,地动山摇,尘土漫天。也因此,我的裤子没有穿破的,都是摔破的。那些年,真是委屈了我的膝盖。
这就是十多岁的我,干啥啥不行,除了学习成绩还可以,其他的,我好像一无是处。紧接着,青春期来临,本就不够灵气的我,变得沉默寡言。于是,“榆木疙瘩”“三棒子打不出一个屁来”是那个时期,我妈给我贴的最多的标签。
十七岁以后,我开始了一个人飘在异乡的生活。也是从那时开始,我进入了野蛮生长期。
为了省钱,学会了自己做饭,糊锅了就再做一次,再难吃,也总好过没得吃,做得久了,竟慢慢摸出了门道。哪怕是第一次尝试的菜,也能烧得很好吃。后来,我妈跟我一起生活时,常常感慨:“谁说俺闺女干啥啥不行的。”我便会接嘴:“你说的。”
一个人的日子,有很多时光可以消磨,慢慢地针线活儿我也不怵了,甚至一度爱上了旧物改造,用旧围巾改造的电脑包,实用大方。大儿子小的时候,喜欢在地上爬,裤子膝盖是最先磨破的地方,我常常给他自制布贴打补丁,时尚可爱。每次拿起针线,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小时候,被锥子戳眼睛那事儿,每每和先生提及,他都会笑着说:“该说你蠢得可爱,还是蠢得可怜呢?”
二十二岁那年,我突然觉得穿长裙,骑单车是特别美好的画面,于是只花了2个小时,就学会了骑车。很多个夏日的黄昏,我骑着车,迎着风,自在地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心里忍不住想:学骑车,也没那么难呀,为什么小时候就是学不会呢?
03
长大后的我,仔细回忆了那段干啥啥不行的时光。貌似,并不是我真的不行,小时候,我爸教我包饺子,我可是很快就学会了的。那是他的耐心和平等换来的。而我妈性子很急,她会告诉我,你去干一件事,却从不告诉我怎么干。结果就是我干的一塌糊涂。她气得火冒三丈。一个不懂得针对性引导和教授的大人偏偏遇到一个懵懵懂懂开窍甚晚的小孩。于是乎,造就了那些年干啥啥不行的我。
孩子的成长,比不开窍更可怕的是家长缺乏耐心等待,自己全面包办,一步到位。在他该学习吃饭、刷牙、叠被子的时候,你都代劳了,却在突然有一天开始抱怨他:你怎么连叠被子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啊?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和不均衡性等特征。其中,差异性就是指不同个体身心发展存在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身心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两个方面。因此,有的人少年得志,有的人大器晚成。
写下这些往事,并没有怨我妈的意思,只是想给自己以及所有年轻的家长们提个醒:陪伴一个孩子的成长,就像陪一只蜗牛散步,一步一步慢慢来。现在流行“静待花开”式的教育,可是,若要花开灿烂,请别忘了浇水、施肥、阳光雨露、默默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