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MBTI火遍大江南北,无论是职场交流还是社交聚会,都能听到人们谈论自己的MBTI类型,比如INTJ的理性冷静、ENFP的热情开朗。那么,这个备受追捧的MBTI究竟是什么,它又是如何把荣格的人格理论商业化,成为一种现象级产品的呢?
MBTI,即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是基于心理学家荣格的人格类型理论发展而来的标准化测评工具。荣格在20世纪初提出,人的心理活动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类。在能量来源上,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外向型的人从外部世界获取能量,而内向型的人则倾向于从内部世界反思;信息收集方面,感觉型关注现实细节,直觉型则更关注抽象可能性;决策方式上,思考型依赖逻辑,情感型依赖价值观;生活方式上,判断型偏好计划性,知觉型偏好灵活性。
凯瑟琳·布里格斯和伊莎贝尔·迈尔斯母女在荣格理论的基础上,将其简化、标准化,开发出了MBTI这一测评工具。她们把荣格提出的四个维度组合起来,形成了16种人格类型,并用简单好记的4个字母代码来表示,比如INTJ、ENFP等 ,让抽象的人格理论变得直观易懂。
MBTI的商业化进程是多方面且十分成功的。在产品化与标准化方面,它开发出了量表、问卷和算法,将抽象的人格理论转化为可测量的指标。简单好记的字母代码不仅方便人们记忆,还增强了传播性,大家可以轻松地通过这些标签来介绍自己的人格类型。
在职业与教育领域,MBTI也有着广泛的应用。许多企业将其用于员工招聘和团队建设,认为某些人格类型更适合特定岗位,比如认为ISTJ严谨细致,适合从事财务审计类工作。在教育咨询方面,MBTI能帮助学生选择专业或职业方向,扩大了用户群体。
培训与认证体系也是MBTI商业化的重要一环。通过授权课程,培养认证顾问,形成了知识付费产业链。相关书籍如《你的性格类型是什么》十分畅销,还推出了在线课程和社群运营,进一步巩固了其商业地位。
在品牌营销与全球化上,MBTI通过大众媒体宣传,在电视节目、社交媒体上不断抛出“你是哪种人格?”这样的话题,吸引大众参与测评。同时,与LinkedIn、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等平台合作,深度覆盖职场场景,走向全球。
不过,MBTI在商业化过程中也存在争议。心理学界对其科学性提出了质疑,认为它的信效度不足,类型划分缺乏足够的统计学依据。而且,它还存在巴纳姆效应,测评结果往往比较宽泛,让用户容易产生“这描述的就是我”的错觉,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商业吸引力,但也引发了关于其真实性的讨论。
MBTI成功商业化的关键因素在于,它将深奥的心理学理论简化成易于理解的标签,满足了现代人对自我认知的强烈需求,提供了个性化的身份认同。同时,它构建了测评工具、书籍、培训、企业服务的完整生态闭环,各环节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MBTI通过标准化测评工具、与职业场景紧密绑定、教育培训变现等策略,成功将荣格的理论转化为全球流行的商业产品。尽管科学性存疑,但它精准捕捉大众心理需求,持续进行营销,成为心理学商业化的典型案例,对人们的生活和商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