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观感十二:被光明遗弃的人啊,皆是路上行走的陌者!
终于我等到了,今天这篇《过客》与其他的不同,是一篇极为拗口难懂的、且带有深意味道的诗剧。时间是1925年3月2日。
文章运用“过客”的身份进行塑造,反映了作者在当时环境中上下求索,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文内有三个人,老翁,过客,女孩!在我看来,女孩只是一个引子,重点还是在老翁和过客身上罢。两个极端对立的角色,通过他们的对话,反向批判了老翁所代表的那种在探索中半途退缩,颓唐消沉的庸人思想,概括了辛亥革命以来革命探索者的不同道路和命运。
这也是“五四”运动的分崩离析所要面对的大格局的趋势,运动之后,有许多同志在残酷的斗争中消极退隐,他们胆怯了,他们认为“太阳落山了”。
然,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知识分子,坚持继续前进,进行着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这一批人就是所谓的“过客”,因为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停下,舍弃生命的前行,在未来方向里探索着,寻求真正能够解救所有人的“良药”。
“过客”衣履破碎,困顿倔强,他知道他的后面是黑暗和苦难的深渊,他始终相信前面总是有路可走的,只不过不是铺满鲜花的坦途,而是需要自己从没路的荆棘丛生的地方踏出一条路来。于是,他忍受着疲劳饥渴,带着满身创伤,不要任何布施和安慰,不分昼夜,不怕艰难险阻,奋不顾身地“向野地里跄踉地闯进去”,决不走回头路。
“老翁”这是一个悲观厌世者的形象,他曾与黑暗势力作过斗争,然而被帝国主义、北洋军阀及其走狗的野蛮统治所屈服,完全丧失了斗争意志,过着消极退隐的生活。
“女孩”这是正在成长的新生力量,象征着向往光明的第三代人,天真活泼,拥有一颗好奇的心。
黄昏、落日、几株杂树和瓦砾
荒凉破败的丛葬
一条似路非路的痕迹蜿蜒其间
一间小木屋向着这痕迹开着一扇门
门侧有一段枯树根
女孩与老翁相望着
在其远处,一位衣衫褴褛的行者在路上急走
荆棘在他脚踝留下血痕
血液染过衣襟,汗水夹流而落
树上着黑着黑的毕逋不停地嘶鸣着
显然恋上了这即将来临的黑暗
前方昏暗无光
错综拥杂的丛坟不晓得埋葬谁的尸身
可他,全然未怕
可他,从未停下。。。
——萧毅凡写于2019.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