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两千年的剪纸发展史中,剪纸的内容、形式及社会功能,表现出许多独特的农耕文化形态。每逢岁时节令,民俗剪纸在美化生活环境、祈福纳祥、驱鬼辟邪的活动中,社会功能越来越广,同时,也丰富了民俗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窗花是剪纸中最为常见的,因此,窗花又有剪纸的别称之说,运用最为广泛。农村窗花多用纸糊,每年春节前都要重新更换新纸,然后贴上色彩鲜艳的剪纸窗花,显得喜庆热闹,特别有年味。
过去农村的窗户没有玻璃,只有木档,做好后糊上白纸。各地门窗也都是尺寸不同,但窗花的内容都是吉祥图案,内容丰富,戏曲人物,花鸟鱼虫等都可以在窗花上看到。
春节贴窗花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能体现民间艺术形式的节日。贴窗花从腊月初八就已经开始,民俗中称十二月为腊月,故称这个节日为腊八节。
在这个节日,人们在家中多贴《五谷丰登》,《丰衣足食》等题材的剪纸,祈求来年无灾害,祝愿家中吃穿无忧,同时通过听长辈讲述腊八节的来历,提醒人们珍惜粮食的来之不易。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送灶神日,也是准备过年的标志,这一天早晨把头一年贴的剪纸灶神从灶台上取下来,用火燃了,这个仪式称之为祭灶。从这天开始家家户户不用查黄历,随时可以开窗扫尘,准备过年的年货。
随着春节的来临,家家户户的老奶奶、老大娘、大姑娘、小媳妇,都拿起剪刀赶制春节用的窗花、门笺,以更换墙花、炕围子花。这些习俗,自隋代已有。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是辞旧迎新的独特时段,也是展示元日习俗的大舞台,贴春联,挂门笺、门吊,成为比较普遍的节令风俗。鸡谐音通“吉”利用谐音,在辟邪的基础上,又加了吉祥意义。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创作者。
欢迎喜欢剪纸的朋友们点赞+关注,一起做趣手工,传承非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