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靠谱的人生策略

上周六,我有一个朋友从英国留学回来,学的是财会专业。她的男朋友是一个英国人,奇怪的是,工作竟然是做日本料理,我为了展示一下苏州的逼格,请她去吃了日本料理,结果就是一起在洗手间常驻了一晚上。其中的窘迫自然不必多说。

那她来找我主要为了问我一个问题: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工作?

我想了想,这是一个大问题,所以今天和大家做一场分享。

说是一个大问题,不是说她找工作很难,反而有不同的选择,但是每个选择之中我又隐约看到了陷阱。于是我想,其实无论选择哪种工作,都免不了遇到一个又一个的实际问题。

这个时候单纯的知识可能对她没什么帮助,她需要的其实是一套人生策略。这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大问题了。所以昨天我们在咖啡厅聊到很晚。

今天我和大家聊聊我对这个话题的一些看法。

首先人生的概念自不必多说,策略这个词语可能要简单陈述下:指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以及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法。

就仿佛冷战时期美国的“遏制“策略,不必要击败苏联,只需要比苏联活得长。换句话说就是只要向另一个世界展现自由世界的样子就可以。再举一个反例,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的"推出策略",留下了权利真空。现在欧洲的穆斯林化和这种策略,从我粗浅看来,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我举得例子其实不一定贴切,因为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博弈论的知识。借这个不太好的比喻其实是为了告诉大家,策略对于一个国家是如此重要,那我们是否有思考过自己的人生策略呢?

我也是在上下求索,所以还不能概括性的总结要点,我就由小及大聊聊一下几个方面吧。

- 我们每天都要工作,你知道工作的意义么

- 从问题一出发,我们来看看思考的过程以及我们如何提高某一方面的能力

- 弄清楚思考的边界在哪里,所以我们一起看看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

- 解读两本书,一起看看人类的大历史

- 最后回到我们自己,谈谈我自己的人生策略

一、芝麻和西瓜

首先我们从一个小问题出发,请问大家平时工作中有没有感觉到每天的事情总是很多,总是做不完?

当然这是现代人的通病,我想你也躲不过。

在互联网公司里,永远不可能有把所有工作做完了的时候,因为这个行业发展太快。

这和大学时期学的软件工程或者有人之前在传统的行业工作的情况不一样。在传统的软件开发中,任务是事先定义清楚的,虽然在开发的过程中有所变动,但是变动不大。你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前完成自己的模块就可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剩下的工作是越来越少。互联网的产品开发则不同,他的产品是一个动态迭代的过程。无法清晰定义一个静态的版本,新的问题总是不断的涌现,每一个问题似乎都有必要立即解决,因此不存在一个把工作队列清空的可能性。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个人所追求的不应该是完成了百分之几,或者百分之十几的工作,而是做完了那几件重要的事情。

一个聪明的员工,应该善于找到最重要的工作,并且优先完成他们——这是所有新员工都欠缺的技能。

在Google内,对上述这种每天应付事务性工作的人又一个专业名词Pseudo Worker,直译过来就是伪工作者。这些人每天把自己搞得很忙,他们所做的工作可能也是公司里面存在的工作,但是这些伪工作不产生什么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做一个伪工作者呢?

首先,要站在“做什么事情才能让公司最大获益”的基础上去工作。这样,在做不完的工作中,才能动脑筋去寻找那些对公司最有帮助的事情去做。而不是简单的应付指派下来的工作,然后交差。在一个知识型企业中,管理者不可能对员工进行事无巨细的管理,因此主动性很重要。

其次,大家要明白,积极工作,最大的受益者是他们自己。工作中对自己的处境、周围人的态度、所给予的机会等,有不满意的时候。这种时候,你会消极的对待工作,不自觉的成为不动脑筋的伪工作者。有些鬼精的人,甚至会表现出一种任劳任怨的态度,也不和老板争执。被动地从老板指派的工作中找一些容易的工作来做,而不是捡那些有影响力却比较难的工作去完成。当老板问起来时,他们会讲自己在认真工作,工作量也看似很慢。至于为什么重要的工作没有做,他们会推说时因为时间实在不够。对于这样的人,一般老板还真拿他们没有办法,在考评时只好让他及格。但是这些人实际上在坑自己,因为那些伪工作做的越多,个人进步就越慢,甚至能力还会倒退。

当然,对于管理者,其实也存在什么事情要做,什么事情可选择不做的选择。很多我们看上去非做不可的事情,其实也并没有那么重要。有些时候换一个角度来审视我们所做的事情,就会发现,舍弃一些事情也未尝不可。

再宽泛地讲,其实很多人在生活中,也是不断把时间浪费在那些其实可做可不做地事情上。

所以,每当你因总也干不完地工作而焦虑时,不妨试试先停下来,重新梳理一遍手边地工作;主动地站在对公司业务帮助最大地角度,站在提升自己能力地角度,当处于工作永远做不完地处境时,把那些最重要地工作完成。

请大家跟着我从这个概念出发,我们继续深入思考。

如果用一句话可以提炼上述的内容,你会怎么说?

其实我的标题已经写了:芝麻和西瓜的关系。

一个人在工作中,常常容易捡芝麻,丢西瓜。比如之前说的伪工作者,习惯于做简单重复价值很低的工作。因为那种工作不需要太动脑筋,不会遇到非常大的困难。但是,人一旦习惯了这种工作,真正有创造力的工作就做不出来了。

我再举几个例子大家找找有没有自己的影子:

- 为了拿免费的东西花了很多很多的时间

- 为了省一点点车费,多走了10分钟路

- 为了抢几块钱的红包,三五分钟就看一次微信

- 为了双十一抢货不睡觉

- 为了抢月饼破坏公司的福利制度(在这里我可能和大家的观点不一样,我非常认同阿里开除那几位员工,因为在我看来,使用新技术在商业竞争上,是大势所趋。而利用程序漏洞抢月饼,实质一种欺骗行为,阿里虽然没有限制每个人抢几盒,总归不会每个人准备几十盒吧,这其实是变相发福利而已,利用技术手段去抢占别人的福利,和古代克扣军饷其实没太大区别。说小一点是职业修养问题,说大一点是其实鼠目寸光。再想想之前的伪工作者,工作之外还有心思写程序抢月饼,要么依然保持童真,要么说明缺乏智慧)

回到芝麻和西瓜的话题,以上这些人的时间利用非常没有效率。关于时间管理后面有机会我再和大家详细聊聊。更主要的是:他们渐渐习惯于非常低的追求,人的心态一旦变的非常低,就很难提升自己,让自己走到越来越高的层次上。

所以捡芝麻和捡西瓜的人思维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捡西瓜就不能为那些蝇头小利动摇,目光要放的非常长远。乔布斯又要来客串一下熬鸡汤,他当时回到苹果后,看到公司一大堆项目都是小芝麻,一个一个的画叉,留下个位数的产品,每一个变成西瓜,才救活了苹果。

很遗憾的是,捡西瓜的人总是很少,不是因为难,而是你的大脑喜欢捡芝麻。你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呢?

当然,我想上面的道理大家肯定都懂,因为我们的团队也是一个聪明的团队。

那如果说大家都不做伪工作者,都可以去为了西瓜而奋斗!踏踏实实努力工作,结果会怎么样呢?

下面我介绍一本书

Scrum: The Art of Doing Twice the Work in Half the Time (《敏捷项目管理:事半功倍的艺术》)

作者 Jeff Sutherland, J. J. Sutherland, 2014年出版

Scrum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美式足球中的争球,在项目管理界,这种管理方法叫做敏捷项目管理。此书作者是父子俩,第一作者Jeff, 是敏捷项目管理方法的两个创始人之一,他有很多深入到各大公司(以及政府部门,包括FBI) 一线帮着建立敏捷项目管理体系的经验。

此书作者说,人们干的所有这些活,最后真正能结公司带来价值的,只有六分之一。绝大多数活其实都白千了!

这些工作时间都去哪了 ?怎么才能让公司少点浪费呢?

第一、不要搞多任务、同时干几件事,要每次只干一件事。对个人工作的多任务的批判已经很多了。你去看所有的励志类书籍,都是强调专注,鄙视多任务。

如果你工作的时候同时开好几个通讯工具,一会儿干干这个一会儿干干那个......那你可能干的不是什么特别重要的工作,肯定用不着深入思考。我以前打过一个比方,就好像电话接线员一样。

有个新的研究说,那些愿意多任务的人,那些号称自己善于多任务的人,其实还往往是多任务能力更差的人。他们在面对多任务工作的时候,效率比一般人更差,甚至比不愿意搞多任务的人还差。

因为这些人之所以要搞多任务,并不是因为他们擅长多任务,而是因为他们大脑硬件有问题 (《浅薄》当然这本书大多数观点我是不认同的,以后有机会再讲)——他们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

坐在那里读一个小时的书,他做不到。他们根本管不住自己,可能不被打扰就难受。为什么多任务工作效率低?因为在不同任务之间转换得花费时间。

大脑的短期工作记忆。

对团队工作来说这个效应甚至更明显。如果只 做一个项目,团队所有时间都可以花在这个项目上。而有人对软件公司研究表明,如果同时做两个项目,每个项目就只能得到40%的时间,剩下20%浪费在项目切换上了。......如果同时做5个项目,每个项目将只能得到5%的有效工作时间,你得花75%的时间用于项目切换!

老老实实集中精力每次只把一件事干好,就是最有效率的做法。最有效率的工作方式是做完 一个项目再做下一个。

关键词:做完

第二、做什么事都要追求做完,完成一半没价值。

只造了一半的汽车,和造好了但是没有卖出去的汽车,都没有价值。把这种车存在仓库里是巨大的浪费。这就是为什么丰田、戴尔这些公司如此追求零库存,造好一个卖一个,没有订单那就连零件都不进。

零库存才是正常的。“传统”公司那种没有订单也把活先干着,其实是随着公司越来越大,员工们干着干着就默默地把千活本身当成了目的, 而忘了千活的目的是获得价值!

我们平时做事不也是如此吗?如果你是为了享受做事过程而做事,你是玩游戏。如果你是为了固定工资而做事,你是混时间。对这些人来说这个项目还没做完又去做别的完全没问题,反正我都在做。

只做了一半的事,没有价值。为了创造价值而做事的人关注的不是这件事本身,而是结果,是把事做完。

第三、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在高端轿车生产领域,日本公司和欧洲公司的区别是,日本公司造一辆汽车只需要16.8个小时,平均一百辆车只有34个毛病;而欧洲包括宝马公司,他们造一辆车平均需要57个小时,而其每一百辆车有78.7个毛病。

为什么欧洲公司造一辆车要比日本公司多很长时间,而且毛病还比日本多出很多? 日本汽车厂生产流水线上的任何工人都有权叫停整个流水线,让所有工人等着他把问题解决 了。当场知道有这么个毛病,当场改进,当场给所有人教训,这就能很大程度上避免以后出现类似的错误。

而欧洲,比如宝马公司的做法则是,一辆车所 有的工序走完了之后,再专门有一群人来检査这辆车有没有毛病,再去解决这个车的毛病。 如果只是几辆车的话,这么做可以,如果是流水线几万辆车的话,这么做弊端很大。

结果就是德国人给一辆造好了的汽车解决毛病的时间,比日本人新造一辆汽车的时间还长。 有人拿软件公司统计,编程的bug, 当天出现当天解决需要的时间,和过几星期再解决需要的时间,相差24倍!

人脑就是这样,当时遇到问题当时解决很容易,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你已经回忆不起来当时的情况了, 什么都要重新搞,再来解决就非常麻烦。

我读书读到这里,马上有一个疑问:欧洲人为什么不赶紧学日本人的做法? 这很可能是不好转型的问题。我在别的书曾经看到,早在1970年代,汽车生产线停1分钟都有超过5000美元的损失。如果你一开始就允许工人随意拉停生产线,他们慢慢磨合之下拉停的次数就会越来越少,你就能承受得起。如果宝马公司现在说从明天开始咱们也学日本人随意拉停,有问题现场解决,估计改革初期生产效率会大大降低! 这还不算人员和部门调整的成本。所以什么局面往往都是历史路径依赖的。

这三个道理都非常简单,一说人人都明白,可是一到企业,一到很多人一起工作的情況,就很难做到了。 一群人做事和一个人做事是完全不同的情況,一群人在最理想的情況下会产生1+1 >2的化学反应,但是在绝大多数情況下,表现都比一个人愚蠢得多。

中国文化讲究境界,那这三重境界的思考,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呢?

我想,这就是一个小的人生策略。

二、聊聊一万小时法则

刚才我带着大家一起思考了工作,当然也谈不上多深入。但是我想问问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你们的思考行为?

也就是下一个我要讲的话题:

元认知能力

对自己的思考过程的认知和理解。

大概的过程是这样的:

- 我原来想的是错的,不完整的,不合理的,不知其所以然的

- 原来是这样

- 这个道理挺简单的,我之前怎么没想到

- 我知道了,我现在要这么想才对

- 我怎么又回到老路了,明明学会的道理我怎么又忘记了

- 知易行难,我不信我搞不定

相信我,我在很多问题上的挣扎过程就如上所述。

我们的大脑其实还是很神奇的,因为它不仅会思考,还可以思考它思考的过程,你get到了么?

很多人非常容易收到情绪的干扰,脑子不清楚,是因为总是把自己放在底层和大脑去纠缠,而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去控制它。

元认知能力是如此的重要,我简单举一个我擅长的例子:

很多人读书知识看到文字以及文字阐述的道理,但是一个人如果元认知强的话,他们更多在意的是作者的思考方式。同样一本书读完,这个是指一字不差的读完,关于读书方法也是有机会再讲把。有的人就是把文字看来,没啥收货;有的人明白了作者想表达的道理;还有的人,学会了作者的思考方式。高下立判。

学习中,大多数人是应付考试疲于奔命,少数人学会了如何学习;

工作中,大多数人应付老板的任务,少数人学会了有效处理工作,创造价值;

沟通中,大多数人自说自话,少数人却可以有效沟通。

人和人的差异其实来自这么简单的一个过程。

介绍完基础概念,我就要说说这一小节的重点:

随着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的进步,成功学也有了更多的理论支撑:人和人的技能差异,证据确凿的来自“刻意练习”。或者说一万小时法则。而你是否能做到刻意练习,仰仗的就是你的元认知能力。

关于元认知,也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有机会再讲,我们来说说刻意练习:

开宗名义,我直接把刻意练习的方法说出来,因为我希望大家自己刻意去学习一下,我的重点是从另外的角度解读一下它:

- 只在学习区学习

- 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

- 再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获得有效反馈

- 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大家也看出来了,刻意练习其实并不好玩。寓教于乐是个伪概念。

对于我们脑力工作者而言,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掌握的套路多少,所以艺术家要采风,棋手要打谱,律师要学案例,政客要读历史,科学家要写论文。

这里面我要说一下套路是什么。人脑获取一个技能现在有两种理论,比较主流的理论说这是神经元的作用。完成一个动作需要很多神经元一起起作用。如果这个动作反复做,神经元经常被一起激发。最终会通过髓鞘连在一起。你没听错,技能是以物理结构长在脑子里的。如此说来,高手和普通人其实有本质的区别。

在举一个刻意练习套路的例子,今天的演讲,其实有一个演讲的套路,来自《高效演讲》,结构是:

- 坡道:开场引起读者的兴趣

- 路线图,让读者了解演讲流程

- 发现,刺激听众发现演讲的要点

- 总结,强化重点,加深印象

- 甜点,完美收尾,让听众记得你的演讲

演讲过半,请大家留心你是不是被我套路了呢?

好,回到刻意练习一万小时。

首先谈谈关于格拉德威尔《异类》这本书中的几个观点。格拉德威尔主要谈到了智商、10000小时、运气和家庭环境。这些条件都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没有一个是充分的,甚至加在一起也不充分。

智商的问题比较简单,太低了就很难成功了,这个结论很残酷,但它是事实,敢于说出事实的人是有勇气的,不论我们是否喜欢这个事实。人可以暂时穿着皇帝的新装麻醉自己,但是对自己不切实际的定位只能害了自己。

借下来稍微谈一下运气,大凡成功的人都有运气的成分,而且他们都承认这一点,而不是过分炫耀自己的能力;反之如果他们遇到挫折,他们会检讨自己的问题,而不是怪罪运气。相反不成功的人在偶尔得意时,会把自己封神,失败的时候会怪运气。

家庭和生活环境的影响非常重要,但是并不是简单地以经济收入和地区发展程度来划分的。好的环境必须有利于人在身体和心智上成长,能够培养他们对生活积极的态度,激发他们的潜力。

概括来讲,格拉德威尔讲的都是必要条件,不充分。讲到这里,那自己不就是没有希望了么?也不尽然。虽然我们不能保证谁一定成功,但是,总有好的方法和更有效的途径。世界上没有绝对对和错的方法,但是有好坏之分。

顺便说一下,一万小时的原理不是格拉德威尔提出的,而是安德森埃里克森提出的。

原创者后来再《peak》这本书中完整表述了一遍,侧重其中的艰难。比较学术,我也简单说一下

- 一万小时不是简单的模仿和重复;

- 选择和兴趣相关的事情

- 并不是万灵丹

- 这件事本身有偶然性,科学研究的结果具有严格限定。

关于科学研究的范式,有机会和大家沟通。

10000小时对训练一个人的技能,甚至对于做出一款好的产品,都是必要的。没有这个保障,一切免谈。一些小公司之所以能够做出好产品,是因为聚焦和加班。聚焦使产品得到的人力较多,加班使它提前累计到10000小时的门槛。

但若是有人简单地认为自己在一个领域能够10000小时就能出类拔萃,那就大错特错了,这只不过是一个必要条件而已,远不充分。很多人在对这个问题上的理解有四个误区:

误区一,简单的工作重复10000小时,有些人的1万小时都是在从事低层次的重复;

误区二,习惯性失败。这些人好高骛远,不注重学习,懒得总结教训;同时脸皮还很薄,也不虚心请教。他们迷信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说法,岂不知简单的重复失败是永远走不出失败的怪圈的。

误区三,林黛玉式的困境。想问题想的很深,也是致命的弱点,她的才华越高,在自己的世界越精进,对外界就越排斥。我们指导一个概念内涵越来越宽,外延就越来越窄。我们很多人做事的时候及时这样,越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耕耘,对外界的所知就越来越少,而自己的适应性就越差。

误区四,狗熊掰棒子。10000小时的努力需要一个累计的效应,第二次的努力要最大程度的复用前一次努力的结果,而不是每一次都从头开始。希腊科学体系和东方工匠式的知识体系有很大的差别。前者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任何发明发现都是可以叠加的。而后者不成体系,是零散的知识点甚至只是经验,每一个改进都是孤立的。

那么面对这个1万小时如此重要,我们如何避开误区呢?

任何可操作的方法必须简单易行,而且数量少。我也来一个三板斧。

第一板斧,愿景-目标-道路。既然我们练习1万小时是为了提高,精进,不是简单的重复,就需要有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就是愿景。比如有些人会想成为优秀的软件工程师,这个愿景非常好。相反有些人就满足于五年坚持不懈的写JavaScript,非常糟糕,因为这是低水平重复。我们看到太多熟练工种找不到工作的事情了,因为技能过时了。当然愿景只是方向,人还得有阶段性目标。而战略的核心就是设置阶段性目标,实现愿景。

举一个例子,如果能做到自己领导一个团队做出一件世界级的产品。做到这一点,对计算机科学的本质要有了解;对于它每年的变化要掌握;对于它的工具要用得随心所欲;对于产品设计要有常识;对于未知的问题,要知道如何入手解决;对于一个大问题,要知道如何分解交给其他人去做。这里面每一项都是一个阶段性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有道路,这就是战术,也就是一些列可操作的步骤。比如提高程序质量的水平,可以从写单元测试这种可操作的事情做起。当某一种技能稍微熟悉了,你可能需要 做一件新的有挑战的事情,以便达到下一个目标。当然,不断挑战自己的人要付出的代价不仅仅是辛苦,而且可能再短期内还有经济上的损失。

第二板斧,即使遇到不中听的话,也要试着找出其中的合理之处。

第一层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换位思考;

第二层意思是凡事要习惯回过头来三思;因为任何一个想要精进的人,要和比自己强的人多来往,既然适合自己强的人交往,第三种情况就很可能发生,因此这时候不妨进一步交流,深入了解对方那么说的原因。只要经常这么做,就能避免习惯性失败。

第三层,即使对方真的是胡说八道,要思考他为什么这么说,找出其中的合理性。

如果我们总能从不中听的话中找到合理性,我们不仅进步快,而且眼界、气度都会比常人大出很多,才不会陷入林黛玉的困境。这一点看似不容易做,但我的做法很简单,就是每次遇到别人和我有不同意见时,就立即启动找到对方合理性的开关,知道找到对方的合理性为止。我也不知道这样是否有强迫症,但对自己的进步真的特别有益,相反,当对方看法和我们一致时,反而不需要找合理性让自己沾沾自喜。

第三板斧更简单,就是凡事做记录,这样可以避免狗熊掰棒子。做任何职业工作的人,比如工程师,会计师,律师。都会遇到一些难题,解决了这些难题,我们就进步了。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过分相信自己的记忆力。做记录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在记录的过程中,又思考了一遍,进步得会很明快。这里面就是知识管理的范畴了,同样有机会我再和大家讲。

好了,关于元认知和刻意练习这个话题也讲完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思考自己思考的过程以及如何提高自己某一方面的技能呢?

我们要进入下一个话题了:

三、大脑的认知过程

心智探奇

先说说科学对心智的定义:心智是一个由若干计算器官所组成的系统,它是我们祖先再解决生存问题的进程中“自然选择”出来的。心智不是大脑,而是大脑所做的事情,人事心智进化的产物,而不是剃光了毛的猿猴。心智进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复制最大数量的基因,而正是基因创造了心智。(这里有点目的论,我没时间去深入研究下,不过姑且先这么理解吧)

这里有一个心智理论,设计完美的计算机,如果运行特定的程序,也能完成和心智一样的工作,我们之所以要接受这套理论,一个重要依据就是人工智能的存在。神经网络模型是建立再人脑如何工作的基础上的。神经网络的符号处理过程是智能产生的关键。

这里有一大堆专业理论,说实话我也不是很懂,不过还好,我主要讲的不是这个。

心智有四种能力,视觉感知、推理、情感、社会关系。

而我们的生活中不仅有面包牛奶,还有琴棋书画。而后者绝非适应的产物,艺术、文学、宗教、幽默、哲学等等都是心智的杰作。我们的生命因为他们而意义非凡,我们也许刻意尝试超越自己的心智,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看作是自然选择的宏伟设计。

好了结束抛概念,我们来看看我们的心智有哪些:很多人都知道,我们的思考方式大致刻意分为两个系统,一个快速自动不需要主观努力就可以运行的系统一;一个慢速、刻意、需要费力的系统二。(当然这个理论已经被修正了,我们暂时不去说)

一般来说,靠系统一无法完成的任务,会通过认知控制,系统而会出手控制一下你的动作。

那么我来说两个我们都很熟悉的词:

刻意:就是大脑中两个控制系统二的模块(ACC和lateral PFC)都打开,任务主要由慢速的冷认知系统完成。整个动作是有意识的。

熟练:就是上述的系统都关闭,主要由快速的热认知系统完成,整个动作是无意识的。

其实还有一种状态,我借用一个传统文化中的概念:无为

意识和潜意识,热认知和冷认知完美合作。意识放开了身体,让身体自发的、非常自然的去做一件事情,而于此同时,对周围的环境有非常机警的感知。

借用一个中国足球的例子,以前有个教练说中国球员基本功还行,就是意识不行,动作刻板。

这其实就是无为和熟练,或者无为和刻意之间的改别,就那么一点点,就是高手一生的追求。

大家有没有想到之前曾经说过的心流,是不是非常类似。

但是无为和心流还是有区别的。

我相信大家写程序都遇到过心流的状态,如果没有的话玩游戏看电视总遇到过把。心理学家为了区分,给心流增加了两个条件,第一,你从事的事情必需对你是一个挑战,第二,这个活动必需涉及到复杂的技能。

我从另外一个学者的书中,看到一个更靠谱的区分:你做完这件事之后是很满足,还是很空虚。

如果用这个条件划分,好的忘我体验就不是心流,而是无为。

我在这里斗胆,借用一本国外的书来解读一下先秦圣贤的思想:

无为,就是做事情符合道。达到了无为的状态,天就会给你一个汇报。那就是是德。

先说说孔子:孔子认为,热认知主导的,人的天性,就如同野马和洪水,绝对不能放任自流,必需用冷认知加以控制。所以孔子非常重视学习,学习礼乐。然后说说孔子这个观点的漏洞:就是每培养一个君子,可能会培养十个伪君子。因为孔子这套武功对人的动机要求非常严格,如果有人内心根本不在乎这个道,但是因为这套武功刻意带来德,假装好人,不就是伪君子么。

一句话:try hard not to try

再说说老子,主要的武功有两个,一个是用机智的文字说明孔子那一套不靠谱。另一个办法就是创立了一些具体的行动指南。通过生理动作达到无为的状态。简单说,孔子的做法是一致练到不需要动用冷认知的程度,而老子的做法是用个手段关闭冷认知。当然,老子的武功也有漏洞,还是动机,老子的无为,看似什么都不做,却恰恰想做一次大的。假如你隐居是为了当官,你是真无为呢?还是假装无为呢?

一句话:stop try

孟子的武功说起来也简单,就是没必要费劲重建一套好的热认知,每个人心中都有好的热人之的种子,加以培养的引导就好了。

一句话:try but not too hard

庄子的做法则是根本不做任何事先预设的对和错,跟着感觉走,热认知吧我们引到哪里,我们就去哪里。

一句话:forget about trying

讲了这么多,其实核心有两个:

用现代的科学眼光去解读先秦诸子百家,比你想象的有意思,比如墨子的思想和效用主义。

我们应该如何达到无为的状态呢?

每个人性格不同,人生阶段不同,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

- 学习技能的初期,应该用孔子的办法,勤学苦练

- 具体做事的时候,应该参照老子的思想,不轻易干扰复杂系统

- 培养艺术品味,可以用孟子的办法,找到身上的闪光点作为种子,慢慢发展壮大。

- 如果一个项目压力巨大而又特别重要,应该学习庄子,忘记自我,让热认知引导我们发挥水平。

手段也许矛盾,但是世界本来就充满矛盾,无为本身也是悖论,你越想得到无为,你就越得不到无为。

四、人类的过去和未来

解读完我们的思维方式,你找到你的人生策略了么?

别着急,指定策略还要看外部环境。我简单介绍一个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来自同一个作者,犹瓦尔赫拉利。

大约再135亿年倩,经过所谓的大爆炸,宇宙的物质、能量、时间、空间才有了现在这样样子,宇宙的这些基本特征,就是物理学。

在这之后大概30万年,物质和能量开始形成复杂的结构,成为原子,然后是分子,至于这些原子和分子的故事,就是化学。

大约38亿年前,地球有些分子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特别庞大而精细的结构,成为有机体。有机体的故事,就是生物学。

大约7万年前,一些属于智人这一物种的生物,开始创造更复杂的架构,成为文化,而这些人类文化继续发展,就形成了历史。

在历史的路上,有三次特别重要的革命:

- 大约7万年前的认知革命:人类不仅有语言,关键能够传达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信息。

- 大约1万2千年的农业革命:到底是我们驯化植物,还是植物驯化了我们?还有就是一个纪录片叫做Food,展示现代畜牧业的。看过之后对本书的理解肯定会更加深入。

- 大约500年前的科学革命,关键在于人类发现了自己的无知。

学历史最好的理由,不是去预测未来,而是把你从过去解放出来,去想象不同的命运。因为历史其实是一系列偶然世界的结果。

下面我们再一起看看未来简史说了什么:

- 截至到目前未知,生物学家仍然解释不了意识,事实上科学家给出的最好答案就是人根本不需要意识(奥卡姆剃刀原理)我们完全可以把人类当作计算机,意识,只不过是一个副产品,也可以说是精神污染。

- 真正能让人实现大规模写作的,不是个人想象出来的主观现实,而是所谓的互联主观,人人都相信:上帝、国家、金钱、公司、价值观。

- 知识 = 体验*敏感度。

所谓敏感度,有两层意思,你不能广有经历而不体察你的体验。你必需允许这些体验来影响你甚至改造你。

- 我们的一生中,有时候我们伤害人,或者被伤害。如果你主动体会这些感觉。你就会越来越敏感,逐渐你就会成为更有智慧的人,这就是人生的旅程。

- 人的意识就是各种想法、感觉和欲望的集合。你的决策是各种不同欲望谈判的结果,但是到底哪些欲望会出席,你决定不了。但是科学家可以控制。

- 从未来看,世界有三种趋势,对应三种命运

人工智能如此强大,人作为工作者的经济价值和军事价值就没有了。

也许人类整体还有价值,但是作为个体是没有价值的。

也许有些个体还有价值,但都是经过生物学改造的超人。

- 算法和我们的关系,也大概分三步走:

算法成为我们身边的先知

算法成为我们的代理人

算法成为我们的君主

而且这对你来说是理性的选择。

其实从一战、二战到冷战,有三派人文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进化人文主义。现在是自由主义的世界。(政治、经济、道德、教育、艺术)

未来可能会有两种思想取代自由主义:一种是技术人文主义,用神人取代智人。一种是数据主义(万物互联的网络),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给这个系统增加效率的历史。

如果未来真的如此,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选择?

五、我们应该如何选择

如果大家深入思考,其实赫拉利的结论就是人生根本没有任何真实的意义,一切都是虚构出来的。

但是这有什么不好呢?虚构可是我们有别于动物的超能力。

so:

我会继续维护各种我认为有价值的想象共同体

我会继续增加我的体验,提高我的敏感度

我会继续追问我的内心到底想要什么

but:

如果某个共同体要求我牺牲自己,我不干

我知道我对一件事的看法,只是主观看法,是我的叙事自我讲了一个故事,我不应该太执着

当面临重大选择的时候,我会告诫自己,现在内心深处的声音,可能是错的。

最后,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今天的讲座

我们从一个伪工作者的日常开始,讲到了要事优先的西瓜法则,然后思考了一下敏捷项目管理的方法。

紧接着我们意识到了我们可以可以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认知和理解,引出了元认知的概念。以及元认知的一个重要作用,刻意练习。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认识自己的思考方式,我们引出了无为的概念,并且从两种文化中进行了解读,我们学会了几个流派的武功路数。

再回头看看人类的过去和未来,就知道我们思考能力远比大家认识到的重要,说是超能力也不为过。

如果说我的人生策略,到目前为止,主要是两点:

寻找简单之道,但要理解复杂性,建立反脆弱的系统来对抗不确定性。

保持终身学习为自己的内在需求,有句话昨天被路宇发朋友圈了,我就换个说法:那些值得你学习的人,无一不是终身学习,再漫长的人生马拉松中,渐渐把停止学习的人落下,一骑绝尘。

终身学习对他们是内在需求。学习也不止于求学本身,做事并始终琢磨把事做到更好更是学习。

好了,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现在问我一下。

最后,要和大家说的是:

好像我并没有回答演讲的主题:什么才是唯一靠谱的人生策略。

因为凡是有答案的都是小事,大事只有取舍,而取舍人各不相同。小事可以取巧。大事只能拼实力。

体系和框架也许可以速成,但是内容、实质、经验、记忆只能在时间中积累。

人生无常,精进不已!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254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875评论 3 38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682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896评论 1 28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015评论 6 3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152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208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96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388评论 1 30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700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867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551评论 4 33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186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01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142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689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757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