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和一位大学同学约饭聊天,听完她讲的关于职场上遇到的迷茫和困惑后,静下来也在提醒着自己,空闲之时,理应多多思考别人说过的话,以及遇到的问题,那些无论是自己曾经遇到过的,或者总会遇到的问题,都值得细细揣摩。
在旁人看来,每天有单位去向的我们,有一份看起来不错却实质算低收入的工作,应该在每日三餐不愁的待遇下,假设自己正在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但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内心的矛盾无处不在。一方面想着工作了是不是可以多点放松和舒适,不用像读书时那样辛苦;另一方面,看着偌大的社会,对比微小的自己,又想着要做一些事情,不要虚度人生。
用最近读的一本书上讲,“这叫内耗,也叫迷茫。没有清晰的价值观和目标,不敢取舍,既要光鲜亮丽的繁荣,又不愿承受黑夜漫长的孤苦。只会陷入泥潭般的纠结:夜深人静打鸡血,浓度高,情绪盛,想要多努力;转眼天亮没起来,照样走老路”。
其实,真正思考后会发现,有些所谓的在焦虑中迷茫、困惑、无聊,然后便把自己奋力投入至微博、朋友圈以及各路内容资讯中的人,最核心的原因,便是无法长时间专注做一件事情。习惯性的随时拿着手机,时刻盯着微博更新,刷完之后再继续看朋友圈,一遍,再一遍...
可是,当这些行为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新一轮的负面焦虑又来了。于是进取心开始发作,如鸡血般的关闭wifi,删除微博,告诉自己一定要戒掉。但很快便发现,这样的方法,治标不治本,当散乱的注意力没有地方倾注的时候,于是又开始寻找其他渠道发泄,可能是简书,也可能是京东。
一系列的行为下来,会发现消耗了自己大量的精力,当我们把刷资讯的动作换为与诱惑做斗争时,便会发现,其实我们从不可能赢过这一场战斗,这种如癫痫式的运动方式,获得的只是短暂的平息,和接下来便会来临的继续空虚与无聊。
在之前那段刚生完小孩的日子里,照顾小孩的疲乏,和失去整片时间的现实,让我也一度的对号入座之前提到的一系列感受。直到后来,慢慢调整孩子的作息,以及提高自己管理生活的能力,重新走在读书、写文章的正常轨道上,才慢慢地又把生活过得紧凑起来。
读书读到足够长的时间,或者足够专注写作的时候,会突然发现,手机在旁边,也不会频繁地碰手机,仍然使用社交媒体,却不再对未读信息有不可控制的欲望。这时候,我会发现,自己多了一些自由,不再被手机,或者其他的事物奴役,我可以很好的控制自己的专注点,把注意力又重新聚焦在应该专注的事情上。
年龄与日俱增,除去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便只剩下每天松散的漫无目的地度过,总会倍感恐慌,职业之外有关于生活与爱好的事情,值得去做的,都应该专注地去完成。比如坚持读书、写文章能让我重新回到专注注意力,和实现生活紧凑的愿景。你呢,是否也找到了愿意紧凑生活的专注点呢?
面对时间的流逝,只有放弃松散,重建紧凑的自我状态,才能让我们感到充实和意义非凡,因为我们在尽所能地努力完成心中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