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印莲老师和她的“启发式教学”
文/王德虎
杨印莲老师,是万荣县通化镇东孝原村人,公办教师,她停职后常住河津市,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她当初给我们讲课的样子好多情景我还是记忆犹新。一至三年级都是她当的班主任,数学、语文都是她一个人教。当时她40岁左右,剪发头、大眼睛、圆形脸,干净整洁,讲课时常拿一个木头做的“教鞭棍”,指着黑板上的字一字一句地读,同学们放开嗓子整齐地跟着她念,没有一个同学捣蛋。她要求我们听讲时两手背后,这就避免了上课打瞌睡。她善于提问让同学们抢答,同学们积极性很高,争着举手回答。她让我们都举左手,这样就可以不耽误右手写字。她很少让同学们死记硬背,她常在讲台上一句一句地慢慢背诵、让同学们跟着她一句一句地默背,几次三番后让同学们齐声背。在这种高涨的学习气氛中,大部分同学都在课堂上过了关,不会给课后留什么后遗症,学习的自信心都很强。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启发式教学”。
她还在黑板旁边挂了一张大白报纸和一个“好人好事登记本”,把做过好事的同学登记在上面,用红蓝铅笔分别划上好事和坏事的标记,用以评比三好学生。不用说,在全班同学的监督下做坏事的学生越来越少了。
我读二年级的时候,记得她身体虚弱,也肯得病,时不时地有别的老师临时代她上课。可一换老师我们就不适应,临时代课老师让我们死记硬背,背不过就留下来站在院里继续过关,原来在课堂上那种踊跃抢答问题的积极性没有了,只会机械地死记硬背,同学们情绪一落千丈,成绩下滑。数学课上,临时代课老师让同学们背公式,然后套用习题做作业,许多同学不理解公式的含义和来由,套都不会套,时间一长,不会做的题越积越多,越赶不上越掉队,我当时就是一位掉队者。记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我没理解,整个一个单元的习题我都是抄别人的。
大约两个月以后,杨印莲老师病好复课了,她上第一节课我记得清清楚楚,她拿两个塑料制作的“长方体、正方体”模型,一边用手指着模型比划解说,一边在黑板上写公式,我一下子恍然大悟,不仅牢牢地记住了公式,而且所有“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有关习题迎刃而解。后来她让同学们用泥土制作棱锥、棱柱、圆柱模型、学习和玩耍结合起来,同学们就很形象地记住了那些枯燥的公式,把学习变成了一种游戏。
她还把我们班同学带到“后土娘娘庙”遗址,让老干部给我们讲解后土庙被焚烧的历史,让生产队会计教我们打算盘,带我们去生产队摘棉花,让队长给我们讲农事农活的知识……
她一直教了我们三年,这三年奠定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知识命运。从启蒙到启发再到活学活用,把我们这一代人步入了正确的轨道。她是我遇到过的老师中印象最深的一位,也是我在生病期间唯一到家看过我的一位。
教育,虽然是传道、授业、解惑,但更重要的是传授学习的“方法”,虽然是教书育人,但更重要的是教你“做人”。杨印莲老师有机地把学习方法、学习做人结合了起来,她的“启发式教学法”不仅使我们班的成绩经常在全联区排队第一,而且也给东孝原学校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荣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