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20:故乡的白石丘《泉州晚报》

老家清莹的小溪里有一座奇丽的白石丘,是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白石丘坐西朝东,位于小溪中段一处两岸高耸,中间狭窄的溪床上,是由一块西高东低、最长处约十米、最宽处约八米、最高处约四米的不规则白岗岩天然形成的。石丘表面大多白净光洁,纹理细腻偶见浅黄条纹,若由上俯瞰,石丘就像一顶巨大的白色鸭舌帽,耸起的后脑朝西,即小溪上游,塌下的前额朝东,即小溪下游。

站在“帽顶”,面西而立,往上游一看,黑石森然,活泼娇小的黄鸟嬉戏其上,稀稀疏疏的红枫点缀其间,数丛绿竹环绕其旁,白水于石隙间流动,出水口大部分被石丘挡住了,形成一口狭长的浅潭,为“西潭”。潭清多游鱼,农闲时节,村民沐着夕阳,坐于石丘边上,悠悠地把钓竿垂入水草中,不一会儿,总有鱼儿上钩,口福不浅。

若是向后转身,面东而立,即为“东潭”。有好事者,从西潭引水入通道,夏天大人小孩坐在光滑的通道上,流水轻送,慢慢下滑,滑落东潭,清爽又刺激,让人欲罢不能。

从东潭往外一望,下游的溪床平坦宽阔,像一面象棋的棋盘,溪床中间是一条浅浅的溪道,两边的浅滩上石子如象棋的棋子。本村的石匠按照棋盘的布局,在一些石子上凿出“将、士、军、马、炮、兵”等棋子,兴致一来,邀请对手,站在高高的石丘顶上“喊棋”,溪风一吹,水波涌起,周边的树木“哗啦啦”地应和着,似乎在为对弈者呐喊助威。

向右一转,面南而立,白石丘南边的中后段紧贴着青山下的层层茶园,与石丘接缝处植有两株桂树,树龄三四十年了,高大丰腴,一到开花时节,满树繁花,香气清远,若是在树下铺上白布,打下半树桂花,则可酿制桂花蜜和桂花酒了。石丘南边的前段天然地塌陷下去,形成一个以石为底,上覆桂树的白岩洞,洞内约普通厨房大小,整洁而清幽,茶农赶午采茶时,便在这歇午吃午饭,怕采摘的茶青暴晒闷死了,就晾放在这儿,傍晚时分,再把茶青搬到石丘上去晾晒一二十分钟,去去水分,一年四季皆是如此。这岩洞晴天可遮阳,雨天能避雨,是农忙时村民们的休息地。有时还有人来这儿打牌、下棋。秋冬时节,还能在附近挖地瓜、摘毛豆,在西潭钓上鱼,烧烤,荤素搭配,自有一番野炊的趣味。若有客人来游玩,再带上一瓶自酿的桂花酒,坐于岩洞前的浅潭旁小酌几杯,乐不思归。

石丘北边是低洼之地,连着一块两米长短的天然驼峰石,西潭的流水恰好流经两个驼谷,汇聚于东潭,驼峰石成为人们往来的垫脚石,驼峰石尽头紧依着村庄下一片陡峭的梯田,这些梯田离村落和水源比较近,早稻收割后就种蔬菜、毛豆、花生、地瓜等农作物,特别惹眼的是有的田地扎起一排排竹篱笆,上面缠绕着青藤细叶,原来是扁豆。若逢扁豆花开,坐在石丘上仰望,非常惬意:鼻尖桂花飘香,耳畔流水潺潺,襟怀清风吟唱,抬眼处,成千上万的紫花迎风招展,就像是数不尽的紫蝶醉卧枝头,舞于花间,烂漫无比。

秋冬时节,村民们往往以溪水冲刷白石丘,洗得如玉如鉴,用来晾晒秋冬采摘的果蔬:切条的白萝卜,切片的红地瓜,青翠的芥菜,还有花生、毛豆、红椒等等,此时的白石丘就如一幅布局天然,随意点染,色彩斑斓的巨画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