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时代,人们多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见解,这是一个人的“文化”和“知识”。
但是在我有限的阅读积累的经验中,很少有真正意义上完全正确的观点,大多是在其本人的思维方式中看起来天衣无缝。实际上,人很难控制好自己。正如有些人喊着要减肥,转眼就用大量食物助长自己减肥的气焰;有些人喊着要多努力,转眼就给自己放个假。当然这些有实际成果的举动经过努力还是能控制的,但是心理层面就不一样了。有些人嘴上说着可怜穷苦人,热爱穷苦人,但他们的心里往往与之相反;还有些人嘴上说着观点不同而已嘛,争辩争辩也好,可能能为自己增长见识,但内心无法跳脱出自己的思维体系,以至于心里经常想“他怎么对不到我的电波?”
与人交往,我认为最忌讳的就是所谓的观点不和就别玩在一起。这无异于是闭门造车。还有些人总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难道与之交往就要和他一起融入幻境中吗?
我经常主张要多学习其他的学说,才不会故步自封。实际上人可能都有这样一个阶段,看到了某一学说就像被这个学说灌醉了一样,沉迷在自己的梦里,觉得这个体系无比高明所以值得信任,听到不一样的声音就难以接受,通过自己的主观臆断批斗它们。我曾经非常讨厌儒家,那个时候我认为儒家就是打着道德旗号的伪君子,以至于通过少部分的认知贬低儒家,我还很难接受关于儒家的正面解释(虽然现在我也不是很喜欢),而固执的认为法家才是真正有用的,值得被推崇的。很多时候,我们相信一个学说,是因为我们选择相信,而不是它忽然高明起来。但只有跳脱出自己所沉迷的美梦,才能避免被自己所创造的虚无所吞噬。
这种自己给自己圈定的幻境是很可怕的,他们很多时候往往会忽略现实经验而沉迷于自己的逻辑。有句话这么说“我们最大的大忌就是在我们所坚守的学说上,附加不着边际的价值,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谦卑之心。”事实上,其实大多数人或许懂这个道理,但这些学说光鲜亮丽的文化酒精已经让人们意识模糊,已经分不清到底切不切合实际,于是脑补一个又一个说法自圆其说。
人们需要成长,理论也是。唐代李勣曾说“余十二三岁为无赖贼,逢人便杀;十四五为难当贼,有所不惬则杀人;十七八为佳贼,临阵乃杀敌;二十岁为大将,常用兵救人于死。”如果他只是到了难当贼就沾沾自喜,给自己画个圈就此打住,那结果可想而知。很多时候我们要承认相对的学说也有一定的合理性,这样理论才会发展,才不会沉醉于自己的文化酒精难以自拔。
文/惠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