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很遗憾,因为考试没能按时来参与课程,不过作业还是要继续完成。
自己囫囵吞枣学习之后,这次关于“诚意”的主题,让我想到一个问题:
放飞自我,就是忠于自我吗?
现在越来越多时候,我们都把放飞自我当做是忠于自我的最好方式之一,然而《大学》却为我们论述了不同的声音。
何为诚意?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理解何为“诚意”。
毕竟,诚意这个词有点抽象,所以《大学》又给出了一种更直观的解释——毋自欺。
无论你是欺骗别人,亦或者欺骗自己,我们的意识中都已经带了“欺”,自然就是自欺了。所以这个定义我觉得一如既往地符合《大学》的特点——工具书,标准很好用。
那么,毋自欺的好处在哪里呢?私以为,是让自己能够有足够的信,然后再用这个信去坚定自己的行为,如此才可以真正的做到一以贯之。
我对《三体》中提到的、从罗素的火鸡科学家引出的死亡的例子印象非常深刻。
在火鸡饲养场里,有只聪明的火鸡发现每天上午9点钟主人就会喂食,作为一个卓越的归纳主义者,它并不马上作出结论,而是认真对上午9点喂食这个经验进行了大量观察,雨天和晴天,热天和冷天,星期三和星期四…… 经过了很多天的观察,这个火鸡归纳推理出了结论“主人总是在上午9点钟来喂食”根据这个结论,于是它每天9点前准时来到喂食口,总能第一个吃到食物。
圣诞节前夕的那天上午9点,这只火鸡又是第一个来到了喂食口,可等来的却不是食物,而是被主人拎走做了感恩节大餐,它通过归纳概括而得到的结论终于被无情地推翻了。
我这里不从科学的角度去讨论归纳演绎之间的关系,我更多地是思考了从“信”的角度去看后来一些科学家信念崩塌后自杀的事件。
因为它非常形象地展示了拥有“信”的价值,同时也警示了一旦我们不去打磨、锻炼、扩大我们自己“信”的裕度,可能有多么严重的问题。
放飞自我是一件可持续的事情吗?
这一课,有一句话列举了“毋自欺”的方式,也和前面提到的“打磨、锻炼、扩大我们自己‘信’的裕度”有类似的意思:
且“慎独”之戒,“其严”之训,皆以为“毋自欺”注脚。
如此看来,毋自欺,其实也就是“格己”的过程。
很多时候,我们一时的放飞自我,看似是忠于自己,却往往容易过度。如此之后,无论是主观上的懊悔,还是客观上后果,都不是我们自己想要看到的。这样看来,在更长时间的维度看,其实还是一种“自欺”:后面的自己,在怪之前的自己。
写着写着,发现《大学》还是很经得起推敲的:从一以贯之到知止,再到格物和诚意,都是一脉相承。
所以,很多时候,大家说的“放飞自我”是无法一以贯之的,也就是不可持续的,那么自然不可以称之为“诚意”。
以上碎碎念,是我自己脑中对于很多现有价值观的琢磨,有趣有趣,也算是一种慎独吧^^
期待之后的课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