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顶思考帽》是一本很著名的书,教人如何思考。这本书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我隐隐约约在很多地方都看到过,甚至在思维导图的商业软件上也有六顶思考帽的思维框架,一个中心圈周围链接六种不同颜色的帽子。我最近在看一本作者叫王世民写的书《思维力》中又提到这本书,并且介绍了这本书的作者,爱德华·德·波诺。在知道爱德华的履历之后,让我将这本书列入读书计划中,并且昨天读完。爱德华15岁上大学,有4个学位,其中有2个博士学位,而且这2个博士学位是剑桥牛津这样的顶级名校的学位,我好奇,一个颗怎样的脑袋能完成这样壮举,他的经验我能不能学习到?以前的我认为聪明智慧是天生的,“王侯将相有种乎”,而非“宁有种乎”,有些人聪明是因为他本来就聪明。但现在我完全不这样认为了,因为我从“山洞”中出来了,看清了世界本来的样子。
我一直对人的智能很着迷,因为人跟人最大的区别不是身高,体重,五官长相,而是精神上的区别,而在精神上,智能有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优秀的人无一例外的高智商,领悟力强,思维具有穿透力,能够作出明智的决策,能够看出事物的本质。20岁左右我就读柏拉图,莎士比亚,被他们优雅的思维打动,每一段话,每一本书,对每一个问题的讨论都散发出一种智慧的清香之气,也像一首婉转动听的曲子让人有很多遐想。我励志也要得到他们具有的智慧。当我知道读书能让人进步时,我就拼命的读书,一本一本的读。但当我毫无进步,原地踏步,又把自己搞得很累,灰心丧气时,我开始明白一个道理,我所理解的“读书”跟那些通过“读书”而获得智慧的人所理解的“读书”虽然是同一个词,但却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意思,就如同普通人理解的“通信”和通信工程师理解的“通信”不同一样,也如同普通人理解的“资产”跟金融人士理解的“资产”不同一样。他们的读书是一种“训练”和“打通”,是一种将书中智慧据为己有的另外一种智慧和方法,而我不具具备这种智慧和方法,我的读书就是读书这个动作本身。一个消化不良的人,吃再多有营养的饭,也是骨瘦如柴。因此,要获得智慧,首先需要学习获得智慧的智慧。于是,我对获得智慧的智慧开始了大量阅读。我发现不止我一个人有这样的认识,网上很多志同道合的人都有这样困惑。我们这群黑暗里摸索的“洞穴人”中,有一些人走出了黑暗的洞穴,看到了外面五彩斑斓的世界,并且将它们如何挣脱捆绑的经验写成书和系列网上文章分享给他们还在山洞里的苦命同伴,比如成甲的《好好学习》,阳志平的“开智学堂”。我反复阅读他们的经验,结合自己的经历,领悟了一些获得智慧的智慧。肌肉训练并不是辛苦努力,不停的训练就能有效果,训练出结实优美的肌肉,而是要有方法,比如要符合间歇训练,有张有弛等一些健身方面的知识和原则,并且将这些知识和原则转化成具体的有自我约束力的行动。获得智慧如同训练肌肉,也需要方法,需要自律,自律不光是指刻苦己身不停的做事情,还包括放松自己,放空自己什么都不做,比如冥想。
《六顶思考帽》的作者很可能并不是一个“山洞人”,如果他是“山洞人”他就不可能那么早顿悟,15岁就上大学,获得两个博士学位,因为长期呆在山洞里的人走出来是要挣扎很久的。他从小就明白获得智慧的智慧,也就是思考和学习的方法,他靠这些方法取得了很多成就。我想他一定认为他取得的成就不是因为他天资聪颖,因为如果他这样认为就不会一辈子致力于教人思考和创新的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技巧。六顶思考帽就是爱德华教导人们向他一样观看洞穴之外的世界的方法。总体来讲,六顶思考帽是一种解构问题的坐标系,它提供了六个坐标轴,让我们对问题思考的更加详细,准确,全面和缜密。这六个坐标轴是:
蓝帽:专注,程序和控制
白帽:事实,数据和常识
红帽:情绪,情感,直觉和预感
黄帽:积极和乐观,冒险和开放的观点,赞扬和肯定
黑帽:消极和悲观,谨慎和保守的观点,批判和质疑
绿帽:创造性的思维,天马行空,不加约束
人们常说,一个聪明人的标志是能够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同一个问题。与其说聪明人用不同思维方式,不如说聪明人更关注本质和细节,而说笨人则分不开这些不同的思维方式,之所以分不开,是因为笨人满足于表面现象,不愿意去深入的思考细节。六顶思考帽就为我这种想变的聪明的笨人提供深入思考事物和问题本质的工具,就像汉语拼音帮助小学生学习难懂的汉语一样,也像拐杖帮助骨折的病人恢复健康一样。进一步讲,当我们学会的汉语,就不需要拼音,当腿骨痊愈就不需要拐杖,同样的,当我们将六顶思考帽的思维方式变成我们自身思考的一部分时,就不需要再去刻意的想着自己此时此刻再用哪种思维方式在思考。这样说的前提是,六顶思考帽这种分析和深入思考的方法符合“自然规律”。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这里的自然规律不是我们所默认的物理的自然规律,而是一种底层的抽象的揭示思维本质的方法。很显然,这六种思维方式是符合直觉,非常自然的。首先,人是情绪的动物,受情绪控制,经常作出非理性的决策和行动,于是需要红帽来肯定这样情绪的存在。情绪有两个方向,积极和消极,积极的情绪会会对事实作出黄帽解释,消极的情绪会对事实进行黑帽解释。万事万物都有既定的程序和规则,因为时间就是一个轴,所有的事物都随时间轴而变化。蓝帽是类似于时间轴这种控制和规划的背景,是思考本身的“时间轴”,什么时候思考什么对象,什么时候不能思考什么对象。但蓝帽这个“时间轴”不是被动的提供背景,还会主动的调节和评价,是不是应该往下走,目前的思考得到了哪些结论?这些结论是不是可以支持我们继续往下思考。而与蓝帽思考相对的就是绿帽思考,绿帽思考不关注按部就班的思考,只关注突发的灵感,天马行空的想象。绿帽必不可少,因为绿帽会提供一种基因突变的可能性,一种飞跃的可能性。当然了,这里只是“可能性”,因为突变的价值毕竟像钻石一样稀有。但不能因为不是每次都获得收益就不做进行绿帽思考,因为一旦绿帽思考有结果,往往是突破性的,无法用时间衡量的。
我曾经将思考分为观点,事实和逻辑三大要素。我对这个划分非常满意,因为用这样的思维划分方式思考问题时非常的清晰。但六定思考帽比我的思维方式的优势在于:首先,爱德华加入了情绪对思维的影响,并化解情绪对思维的伤害,利用情绪对思维的推动作用。这种情绪对思维的注入将我三大要素中的“观点”又划分成积极的观点和消极的观点。消极的观点并非都是有害的,就像悲伤和愤怒都是必不可少的人类情绪一样。积极的观点并非都是有益的,毫无来由的乐观引起的鲁莽的决策,最后引起的不良后果不会因为你的乐观而自动消失。爱德华所创造的六顶思考帽的另一个优势在于,他强调了绿帽思考,也就是跳出既定的思维框架,在另外一个维度,另外一个思维框架下寻找当下有突破性的见解,观点和方法。人们不重视绿帽思维,因为觉得自己怎么可能有什么创意创新,创意创新是科学家和发明家的事。但这种想法本身阻止了更多创新和创意的出现而非创新和创意很难。因为有这种想法的人不会给自己开辟专门的绿帽思考时间,更不会进行绿帽思考的努力。最后,六顶思考帽将逻辑贯穿于除了情绪之外的另外五种思维方式之中。不管是消极和保守的黑帽思考还是积极进取的绿帽思考都需要有逻辑。天马行空的绿帽思考也需要用逻辑评估它碰出的每一个念头的价值。而蓝帽思考本身就是逻辑的同义词,用逻辑来组织和控制思考的进程,总结和评价思考的结果。
最后我想说,洞穴人走出洞穴的方法之一就是写作,运用自己的头脑和逻辑,组织自己的语言,得出自己的评价和结论。洞穴人的特点就是不能用自己的眼睛看东西,因为洞穴中漆黑一片,而走出洞穴你的眼睛才用得上,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其实,六顶思考帽应该再加一顶,变成七顶更完美。另外一顶思考帽是代表写作和表达的帽子,暂且叫它“紫帽”,因为紫色代表成熟,高贵,因为只有将思考清晰完整的表达出来才算一个思考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