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去上班路上,我纠结了半路要不要把昨晚写的那篇《求什么得什么》上传微博,因为微博确实好久没更新了。我心中的两个小我在争过来辩过去,我觉得有点心烦,却看到自己乘坐的公交车堵在大桥上的车海长龙队伍里了。那一刻,我被猛然触动了,两个小我的声音戛然而止。我深深体会到了一种叫做“人的渺小”与“我的渺小”的东西。是的,一百年后,几十年后,甚至几年后几天后,这么多车海长龙里为堵车所累的人们里还会有几个记得今早被严重堵在这段路上却被迫无可奈何、无助地接受?这只是堵车,你可能不觉得其严肃性;如果不是堵车,是为其他更严重的事物所累所害呢,要知道,那些“其他更严重的事物”能做到的“累与害”就不是消耗你的一些时间罢了;它们会消磨你的信心斗志,比如社会不公平不公正;它们会辱没侵害你的名誉权利,比如轻的歧视偏见,重的嘲讽流言恶意曲解;它们以它们的某种优势(地位、话语权或其他权力,人数或群力等)来达到它们的某种自私或自利的目的,有时还冠冕堂皇地戴上一个光鲜亮丽的正面或高大上的帽子来遮掩它们不堪的本来面目。原来在这些强有力的坏势力面前,人是如此的渺小;我亦是如此的渺小,竟不能做一点点的什么改善。
我在内心深处轻轻点了点头,原来人世有了“求”,就连带有了“妄求”。我茫然不知所措地望了望站得离我最近的三个人。他们三个我一个也不认识,也或许终生也不会有认识的机会。但我不是要认识他们,而是我在思考:如果我上传了昨晚还自以为写得有板有眼有参考指导价值的《求什么得什么》,不说我现在看不到的别人,就他们三位,离我最近的三个陌生人,他们会由此受益吗?很显然,最可能的答案是,不会。那我为什么还要发微博?微博的作用不是为了传播信息、交流思想的吗?我这篇既没有新鲜有价值的信息,也没有多少有见地能借鉴的思想,那上传了岂不是平白无故在微博车海长龙上又增加了一个累赘,不仅车海长龙不会顾惜它所谓的一丁点价值就将它淹没,我想从它的视角来看,它被当做累赘的身份对其自身身心也是一种负累一种辜负吧。
那么,对于这离我最近的三个陌生人来说,我能做什么让其真正地受益吗?我没有做任何尝试性的回答前连问了自己三遍。哦,原来最可能的答案是,我不能。听到这个答案时,我的内心十分地沮丧。这三个面前所见的陌生人是我从茫茫人海中“随机取样”用来扪心自问的样本;而对于他们,我并不能做什么让其真正地受益;那么,也就间接阐述了一个事实:我并不能做什么让茫茫人海中的任意一个真正地受益。原来,我是不能真正有益于他人的人。想到这点时,我差一点想找个无人的地方拼命奔跑到精疲力尽来给自己狠狠的一记教训惩罚,好让我记住做人不能这样。
我冷静下来。想到了前面提过的那句话:原来人世有了“求”,就连带有了“妄求”。什么是“妄求”?为什么“妄求”与“求”是连带的?“妄”字里有妄想、狂妄自大的意思。“妄求”就是以为自己做得到“求”得到,其实并没有达到那个足够支撑起“求”(完整内容)的能力。完整内容就是昨晚那篇里写的“来、去及其本身”。当一个人“妄求”的时候,他会发现不仅“求”不到,还会拖累自己;最严重的是,拖累及生命。西楚霸王项羽或许就曾以为他能建功立业,能凭己之力保护他的爱人和他自己。但事实上,作为政治家要具备的各方面能力与素质实在是太多太深刻了。在我看来,他可能会是个很出色的将军,但做不了帝王领袖。
而我想要有益于他人的愿望也是一样,当我没有足够支撑起“有益于他人的愿望”的能力,我的这个愿望就是“妄求”。你或许会问:有益于他人需要具备什么素质能力?我可以认真地回答:大体有二。一个是资源——能去真正把“有益”传递给特定的他们,那么必然要有准确真实的渠道、充足有余力的财富与时间精力保障,和最最重要的,对特定的那部分人群何为“有益处”的理解和诠释。是的,不要总是以为捐款捐物短暂访问支教就能给特定的他们真正的“有益”。有篇谈述支教的文章中曾这么写道:许多年轻的学生、老师响应号召去了边远山区进行为期一年或两年的支教,然后回来。不能否认,他们的行为是有感人之处的,或许也没有多少功利心。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对于边远山区的那些穷困孩子来说,你可能收获的比他们得到的多得多?因为你去那里呆了一两年增长的是通过其他方式得不到的见识见闻经历与教学能力,这些将会对你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他们在短短一两年时间里对于他们的人生来说,或许会学到许多原本学不到的知识文化,但要超越目前穷困的人生前景,把这些时间里可能学到的加起来也实在是起不了真正有益的命运转折的决定性作用。除非是像那些源源不断输送支教老师的学校(一批去,前一批回来),或者是那些可敬的为穷困孩子奉献长期时间的支教老师,那才可能真正有益于孩子们的一生。别忘了,那些穷困的孩子们,哪个不是从天堂降临的天使,哪个不是独立而纯真的灵魂?另一篇写了最近又被媒体无意之中发现后报道的苦命孩子。她父母不久前双双撒手人寰,留下孤苦无依的她和她弟弟。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各层的广泛关注,政府部门、慈善机构、社会爱心人士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但文章作者提出了一个疑问:如果这个小女孩没有写下这篇血泪似的作文,如果这篇作文没有被贴到墙上,如果某记者没有恰好路过、看到这篇作文,那情形会是怎样?事实上,人们总是能被他人的苦难表达出如大水涌来的同情心,但是,又总能在同情之后抽身离去,好似有种大水汹涌喷出又迅疾而去的空心感,毕竟那苦难的人不是关切自身的至亲人。将两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合起来看,就不难得出对特定的那部分人群“真正有益”的首要条件是,站在他的视角为他着想,如此才不会歪曲了“有益处”的理解与诠释。另一个是,去传递“有益”的自己要做好足够的思想准备,准备好坦然接受所有可能发生的对方误解、曲解和不接受。既然要传递“有益”,自己首先要是个从物质精神财富到思想观念水平“有益”的人。
通常是,有人的地方,有“求”存在的地方,就有“妄求”。当“求”少的时候,就像那些清心寡欲的归隐人、得道人,他们的“妄求”也就可忽略不计。当“求”多人多的时候,“妄求”就肆意横流;因为人与人之间通常是分别心,“求”的道路上每每会狭路相逢,或许还会针锋相对兵戎相见。
如此说来,如果我只是“求”部分社会认同感,我可以上传微博。如果提到会不会能不能一定程度的“有益”,那应该是我要羞愧得无地自容的。所以我发在这里,不幸给你看到,只是想照一照光亮的镜子,把自己不好的不“有益”的那些照出来,放在面前,提醒和警戒自己要加以改正,防微杜渐。
2017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