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互联网社交的特性,导致人们去为公共话题做建设性讨论的能力以及意愿下降了不少,便有人将“信息茧房”的问题归结于“网络社交”以及“推荐算法”,认为是这样的模式带来了这些问题,但是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像推荐算法这样的工具一定会出现,而推荐算法带来的效果更是极好的,作为这样一种效果极好的工具,也一定会被各个平台广泛使用。
作为个人的我们,或者群体中的一份子,应当去寻找的是“如何从信息茧房中突破?”当然是有方法的,比如说去接受那些让你不那么舒服的观点,试着与这些观点共存,思考这些观点的逻辑。又比方说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让推荐算法不会成为制造茧房的工具。
但是在《破茧》中,作者提到了一个观点,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那便是“黑天鹅”,当黑天鹅击穿茧房之后,人们又会怎么样做呢?在近些年的黑天鹅事件中,我们看到了这些事件都引发了巨大的争论,它不再只是小范围的事件,将所有人都拉入了讨论之中,击破了各个信息茧房的壁垒,撕破了岁月静好的幻想,让人们不得不面对真实的世界,参与一场公共的讨论。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讨论当中存在着巨大的分歧,甚至是对立,但是因为现在人们并不习惯于与不同的观点共存,争论很快就会变成发泄情绪的争吵,这些争吵无助于对事件的解决,之后让人感到难受,感到恶意,而一场合格的讨论,必定是需要双方的努力的,而这种恶意会让讨论再一次陷入对抗当中,不依逻辑为依据,而逐渐转向站队立场。从而导致新的茧房,但是如果当“黑天鹅”持续地发酵,更多的人会受到影响,而茧房不会真正地对你的现实生活状况进行改善,只是营造一种假象,当这些影响到你的生活时,带给你的感受越来越真切,或许这便是新的开始,确认新的共识,思考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这样或许会带来全新的结构。
这段话,让我想起以前看到的一篇文章,讲的是欧洲的黑死病时期,那时人们还是相信教会,相信上帝,认为黑死病是对不虔诚的人的惩罚,人们希望教会能够帮助他们摆脱这种可怕的瘟疫,但是随着一座城市接着一座城市的陷落,教会的神父也死伤惨重,人们发现并没有什么上帝来拯救他们,而教会也没有能够避免这种灾害的能力,而在黑死病过后,欧洲的医学科技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们意识到黑死病并不是什么上帝的惩罚,而是一种瘟疫,而随着这种认知的变化,带来的是教会的衰落。(这是我看的文章,并没有具体地去考究,只是把这个作为一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