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IB课程TOK内部讨论分享四——TOK的三次变革以及TOK能给学习者带来的是什么?

今天是我们TOK内部研讨的第四次了,相信经过前面的分享,大家对于TOK都有了一定认知了。那这次我们继续深入探讨,今天主要谈谈两大模块的内容:TOK的发展沿革和TOK究竟能给学生们带来什么。

第一部分:TOK的三次发展沿革

分析一下旧大纲中的逻辑结构。TOK历史发展,三次变革:

Peterson(IB第一届董事长)自己写的书,提到为什么创建TOK:

讨论:

回应1:1970s欧洲开始的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是的,我们发展出所有的学科了,但是你怎么看它们的意义”。后现代主义,重视认知者,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德里达,反对“形上学”这种超越,TOK本身也不是超越,新大纲我觉得比较重视个体知识的互动。

徐老师:人类知识发展出一套结构,但认知者需要对知识结构进行反思,不仅仅是一个接受者,还要能够区分道德和审美判断,区分数学证明和经验证明…为什么要反思呢?

回应2:一直以来知识是在不断进步的,这在1968年那时候已经成为常识了。但实际上,知识都是凝结下来的成果,如果仅仅被动接受的,是不够的,还要从个人角度进行审视,期待提出一些方法,能够对知识做出基本的判定,不迷信。所以Peterson希望做这个TOK。

徐老师:

我们来还原一下语境,之所以希望这门课达到这样的目的,就意味着在当时,任何一个学科都是没有这种功能的;当时的学习者都没有掌握这种能力。我们不应该成为被动的接受者,更重要的是成为一个评判者,对已有的知识做反思和清理,哪些知识是真知识,哪些是假知识。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TOK的话,那就是,我们是怎么知道那些我们知道的那些事情的。希望这种反思能够留下那些真正有价值的知识。

我们从认知者出发,对知识进行反思,2015大纲做一个串联:

这八种认知方法,所有的都具备两面性。任何一种认知方法,既作为帮助我们认知的媒介(必要的核心的部分),但已有的认知层面也都包含有一些负面的因素,造成一些谬误和假象,比如一些种族的偏见;信仰导致盲目的传销等。同时,TOK还想让我们反思,在我们认知者和外在知识之间,具体是怎么工作的?有一道TOK真题(下图左边):

(我们认知者和外在知识之间)中间的这套东西,虽然是必要的途径,但也构成局限性。目前对此认识最深刻的,就是认知心理学。但TOK致力于形成一套自己的结构。右图所示,当有很强烈的情绪时,就会产生偏见,然后记忆了这部分,把这部分进行错误的推理,再进行错误的表达,就是对事实的扭曲。

TOK最老版本,就是为了让我们看到这种两面性。

另外,我们个人知识跟别人分享后,就成为了共享知识。这两者是相互的和循环的。

核心概念组,八大知识领域。怎么有一个统一的框架来理解其内在的结构。即通过五个要素。我个人认为这是很有雄心壮志的,虽然还有争议,但这是在以整体的视角所做的努力,值得我们钦佩。2018年及2020年发生了很多事情,TOK设计者认为应该对一些变化做出回应,“后真相时代”,个人的认识远远大于真相。我们能做的,就是来反思我们认识的过程。比如英国的脱欧,特朗普的上台,以及一些分立的民众意见。反躬自省更重要。

所以新的大纲把“认知者”作为核心:

把土著知识和宗教放在了“选修主题”中,独立出来;伦理学消失了么?

没有消失。伦理学被放在了四个要素中。这是很大的革新。又提炼出一些核心概念:

它们构成了当今知识领域中最为内核的东西。很重要的12个维度 。什么样的东西才是客观的?

总结一下,新大纲和旧大纲的对比,设计者在社会变革之后,把“认知者”作为核心之后,陈列出五个主题,又陈列出知识领域,然后前三者跟知识框架进行匹配(增加了伦理考虑)。这就是新大纲的一个逻辑结构。

从一副艺术品来看(安迪·沃霍尔):

为什么一个包装盒就是艺术品?杜尚的小便池就是艺术品?

TOK不会深入技术的细节,它反思的只有一个问题,我们是怎么去认识它的?我们是怎么去认识艺术作品的?当我们在说艺术作品的时候,我们在说什么?一个刺激物出现,就会马上想,这个是不是可靠的。这就是TOK的意义。

这个艺术作品就是在传递一种语境和文化背景的。美国的波普艺术。

我自己也在尝试反思和复盘,学生们学了一年TOK后,有什么认识?通过跟学生的交流后,能够看出TOK跟我们有什么联系?

第二部分:TOK能够给学习者带来什么?

那TOK对于我们的学生究竟意味着什么,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呢?

学完化学,数学,语文…学生们都会获得一些具体的技能或知识,但学习完TOK,收获是什么?

“知道他们根本不知道任何东西”

一个经典的故事:苏格拉底,有人跟他说,德尔菲神庙抽签出来,你是最聪明的。苏说,我是最聪明的人么,要检验一下。于是他跟雅典的各类人进行交流。那些人刚开始以为知道的东西,经过苏不断的盘问,发现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苏意识到,我之所以更聪明,就在于,我知道自己什么都不知道;而他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TOK这门课结束,有可能学生什么都不知道。整体上来讲,带给学生什么东西?培养学生的某种能力,还是完整的知识体系?TOK究竟能带给学生什么?是不是什么都没留下?

个人认为,不是什么都没留下。我敢保证,这五个方面,是TOK而不是其他东西带来的。

第一,知识的迁移

迁移分为:一般迁移,特殊迁移,混合迁移。一般迁移,是很难验证的;但是“混合迁移”是被普遍证实的,当我学了一个东西后,学另外东西时,会有意识地把以前学的东西用起来。

方老师提供过一个案例,您觉得TOK是否可以帮助学生实现某种混合迁移呢?

(徐老师:比如在科学实验中,掌握了科学方法,那么在新的实验中可以应用这些方法。)

学生把自己各个学科的知识点,用TOK的观点来看,做实验,分析,研究,反思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我希望学生上升到二阶思维,分享之后,学科之间是有共性的。

第二,反思构成知识的方法

讲解后,问学生,为什么要这样设计(RCT)?一个学生的反馈:

这里不能忽视的是,P-操纵值。这就是TOK对学习者产生的很微弱但很有价值的影响。

第三,反思我们的信念

英国医学杂志2002年《柳叶刀》杂志中发表的。说稍微饮酒可以抑制乳腺癌的患病率;但吸烟可以提高乳腺癌的患病率。如果一位抽烟和喝酒的女性,看到这个文章,是否可以相信呢?

根据归纳法,这有可能也是假的。

实际上,几天后,一个研究报告说,酒精可以增加乳腺癌的风险。在这里,TOK起到的作用就是,当我们选择去相信一个东西时,先停下,去看一看,我为什么要相信它?理由是什么?

回应:

学生学TOK之前,可能倾向于科学的就是正确的。政府部门说”科学地做…”当我们追溯科学思想来源的时候发现,科学是非常谦虚的,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结论是在没有任何假设和证明的前提下提出来的…“上帝是否存在”是无法证伪的,科学无法回答。科学无法回答的问题还非常非常多。科学工作者是非常小心的,当一篇论文发表后,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复这个实验,是否可以重现那个结果。在科学共同体里造假非常难。对公众来说,就很难实现。媒体很喜欢看到一些文章,就会翻译成一些耸人听闻的消息传播出去。而科学工作者却都会首先怀疑,然后试图去验证它,这是基本的素质。我们跟学生讲,我们都要用谦虚的态度来看所有的研究。

第四,反思知识的来源

第五,拓宽知识的边界

很多学生没有选择历史,是因为不感兴趣。有的认为讲的很生涩,或很浅显。但不管怎样,TOK给孩子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思考问题的机会。

有一篇论文,讲亚马孙流域,yanomami部落,如图中所示,树枝在肉当中穿过去;他们还有非常强烈的暴力倾向,还保留一些风俗,比如逝者,先晾干,然后把骨肉磨成粉,拌一下,吃下去。学生们很困惑。评论说“未开化”“野蛮”…这涉及我们对文化的理解,吃骨灰背后的文化背景是什么?是跟他们祖先保持联系的一种方式。

总结,TOK对学生有什么用?

1.知识迁移

2.反思构成知识的方法

3.反思知识的来源

4.反思知识的方法

5.拓展了我们知识的边界。

我在教授TOK的过程中,挣扎、痛苦远远大于快乐。

接下来还有两周,还会继续给老师们带来全新的体验。

彩蛋:

这种抽象的白色,代表对艺术的某种反叛和思考,对艺术本质的思考。

嘉宾和小组成员分享

分享1:

我在做小学到高中架构过程中,TOK这门课都贯穿其中。当我问很TOK的问题,小朋友们也都可以回答。二年级上学期有个小朋友问“是不是所有人认同的观点就是事实?”小朋友展开热烈的讨论。其实这背后就是本质问题,我们是如何知道的。TOK就是在建立一个常识体系,现在的孩子面临的复杂性,比我们小时候多得多,对本质性的思考和对人生的追问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我往下做课程设计的时候,我会继续坚持TOK的渗透。

徐老师:

老师们刚开始有些顾忌,TOK是不是很高阶的思考方式。是的,但是是普适的,小朋友也可以这样思考。

分享2:

对我来说,还是要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区别。TOK是一套工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跟他们讨论观点怎么来的,我们都知道研究是没有尽头的,但不是不可知论,我们是在不断开发资源,不断了解,但不能变成低端的怀疑,后者会让学生形成很片面的“历史不可知论”。历史确实是有很多可争议的事件,但确实有些是不需要争议的。以前说理性重要,但现在思考,如果没有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理性,不是杀人的工具么?我们要尊重已经确定的一些知识的客观性。时代的价值。先有共情,再说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更好。

徐老师:

黄博士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浓厚的情感。把人的因素,情感的因素引入课程中,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角度。

复旦附中张老师:我觉得我在教学中是“踩过坑”的,我们跟学生相比,是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的,我们是以一个过来人的眼光去看TOK,但学生是正在经历TOK,我们希望通过这门课学生收获什么,我觉得要反复推敲的。

徐老师:我的学生都提了一些意见,很坦诚地说出了很多问题。我也在反思,刚开始如果有这个方向的话,我的课程设计会完全不一样。明年新大纲出来,学生也换了一拨,我们都要重新开始。

分享3:

听到TOK给学生带来什么,我觉得特别好。DP那边最后的论文和成绩(assessment),其实不是全部。能力上的反思和运用,TOK是非常有用的。

分享4:

以前教高中,现在MYP中教道法。以前看到克里斯穆提说,不要崇拜权威。当时觉得,老师可能自己觉得不会,但在一定环境中就会人云亦云。在道法课中,会提到,一些观点是自己得出来的,还是爸爸妈妈讲的,老师讲的,还是同学讲的。TOK就是提醒学生来思考这个根据。

分享5:

我在教TOK,但没有教学科。我想说新的大纲跟2015进行比较,我们老师们都比较喜欢新大纲的设计。比如“知识和科技”,我在历史课有一次,让学生去找**是什么东西(没听清楚),用科技的方法还原真实的状况。科技对知识的获取,TOK提醒我们问“凭什么”,我还是很期待。

分享6:

我在大学教书,我教计算机。但还是可以引入TOK,我觉得大家的讨论很精彩。大学生几乎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其实非常需要。我对IB体系更加敬佩,是一个不断反思的体系。新的大纲还没来得及研究,但旧大纲就已经非常精彩。每次来学习都收获满满。

分享7:

送走两届毕业生后,痛苦大于快乐。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反思自己。我们一方面享受教授的过程,另一方面要关注认知者的需求。不要过早地认定自己不知道,也不要过早地认定自己无知,要找到认识的正确角度。同时带不同的课,每年都在被冲击,重新界定自己。中文也出了新大纲,我也有很多疑问。我在想,WOK(认知方法)的部分可以怎么更好地融入到知识领域中。我咋在想,我们思考大纲的改变过程,这也是历史的追溯。

徐老师:

我觉得WOK并没有完全被丢弃掉。一个弱化的因素,主要因为它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弱化之后学生可能会误用,怎么结合,推理,直觉等12个核心概念都可以做很好的结合。我会提炼出一些比较有效的WOK在新大纲去讲。我们要创设自己的课程,因地制宜。您说的这些我们前面都有讲到。

分享8:

您讲的TOK以认知者为中心,我之前还不是特别重视。我们的教材强调知识的普遍性,TOK强调个性的角度。举个例子,物理学,这么客观的知识,也有个体性,比如爱因斯坦,当时反对量子理论,说,上帝不掷骰子。(有部分内容没跟下来)

另外,一本哲学书上说,你要具备足够的知识,才能知道自己的无知。TOK是在削减知识的确定性,鼓励创新,这是TOK带来的更大的价值。

建议,后面会涉及选修主题,是否可以根据某个选修主题,提一个共同的案例,老师们一起设计?大家互相都可以有启发。

分享9:

我虽然专业知识还有很多断层,但我激励了孩子们的热情,这样设计课程之后,孩子们有时候半夜发来PPT,我心里有些害怕,怕家长会责怪地理占用太多时间,但是也会很感动,孩子们真的动起来了。这样设计课程很累,因为还有标准化考试要面对。但长期看,这两者是不冲突的。所以我会坚持学下去。

谢谢各位老师们的分享,相信大家在IB教学中,在TOK的实践中都能获得更多更好的应用场景的。再次感谢!

最新IB课程TOK内部讨论分享系列:

最新IB课程TOK内部讨论分享一——TOK基本概念!

最新IB课程TOK内部讨论分享二——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运用TOK思维!

最新IB课程TOK内部讨论分享三——从“元认知”的角度来探讨TOK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