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今年依然吸引了所有中国人的眼光,成为许多家庭茶如饭后一个必不可少的话题。对于到处汹涌的购房大军而言,买与不买,似乎已不是问题,大家各自忙碌的是,以什么速度和方式来买。
不知道为什么,身边的人都笃定房价至少在短期内不会下降,而且现在不买,以后首付款比例提高,买房更加困难。更有房地产公司的人说:今年能买到房子就是赚到了!于是,很多人在这样的笃定下,毅然决然的杀入房市。
今年的房价,你又是怎么看的呢?
我不知道这样的观点是基于什么事实,什么理由,怎么推理得出来的?
最近阅读的一篇来自于《三联生活周刊》的文章,从四个方面了分析今年楼市大涨的最主要的原因:一是紧张的供求关系的紧张,这一点在一线城市尤为明显,二是在资产荒背景下人们对资产保值增值的追求,三是宽松的货币支撑,四是楼市“去库存”的政策大背景刺激。
《三联生活周刊》算是国内比较公正权威的新闻媒体了,但是,在我看来,分析的这四个主要原因都只是表面层次的,更深层次的,并没有谈到。
那么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房地产依然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1994年税费改革之后,中央政府拿走了大部分税收,地方政府缺乏支柱性财税收入渠道,土地财政被迫在各城市成为地方财力的补充,而且土地都是一次性收入(土地出让金和税费)。
第二,现在的经济主要靠房地产。房地产是和民生联系是最密切的,它关系到的产业链非常长。中国的制度、资源不开放,造成现在的经济还是主要依靠房地产。
上面对于房价的分析,我是用批判性思维阅读一些相关文章和书籍,然后总结出我比较认同的一个看法。批判性思维是作为现代人独立思考社会问题和现象必备的一种基本思维。
现任耶鲁大学校长Peter-Salovey 今年在学校的开学和毕业典礼上,都提到了培养批判精神,要求学生倾听,但保持批判精神。
而要培养批判性思维,最重要的一条是学会区分事实和观点。
那什么是事实和观点?
事实fact指事情的真实情况
观点是指从一定的立场或角度出发,对事物或问题所持的看法。
事实和观点之间有哪些区别?
事实指客观发生的可以被证明的事情,不掺杂主观的内容。如:2016年奥运会在巴西举行。指已经发生或存在的一种客观状况。或者说,一个事实就是一个可以被证明或对或错的对象,包括姓名、地点、日期、数据、事件、规律等。经常采用具体意义的词或词组。
观点则表达个人看法、判断、信念、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常表现为推论、预测、结论等各种主观表达方式。
事实有真假之分,在现在海量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事实更容易被扭曲。 其中,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是对信息断章取义,二是完全虚构。
许多言论,为了娱乐性和传播性,被各种各样标题式的断章取义变成了所谓的“雷人雷语”。比如这句话“房子是给富人盖的”,其实任志强原话是“商品房市给富人盖的,穷人的房子应该政府盖”。房子不等于是商品房。中国的法律规定商品房只能建在出让的土地上,开发商也只能依法在出让的土地上盖房子,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会在穷人盖房子的土地上收取土地出让金。中国将给穷人的住房如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在划拨的土地上,这划拨的土地国家是免收土地出让金的。开发商要想给穷人盖保障房也必须是受政府委托。
甚至,编造一些言论。例如去年网络疯传马云的一句话:“昨天你对我爱理不理,今天我让你高攀不起”。但这句话,其实马云根本没有说过。
事实有真假,需要仔细甄别。观点其实也会存在很多问题,尤其现在传达观点的信息越来越多。现在可能是内容化创业最好的时候,互联网的各类内容化服务媒体异军突起,就像现在十分热门的微信公众号Papi酱、咪蒙、十点读书等自媒体,他们的影响力来源于两大方面,一是他们传递的信息的真实性、可信性,这体现在他们的内容,他们创作的内容,以文字、音频和视频等形式展现出来的,其最原本的素材来源都是基于真实的生活,而进行多次创作的;而另一个影响力则来源于这些自媒体的思想和立场,这集中体现在他们的语言的运用上,他们其实是在传递一种价值观。
没有观点的自媒体,是苍白的“消息二传手”,媒体的形象和品牌的树立,不但要有事实,还要有鲜明的观点和立场。
为什么美国的《时代周刊》对美国人的影响力巨大?为什么显得活色生香、喜闻乐见?
一句话,是因为《时代周刊》的定位就是传达价值观的。
如果一份新闻报告公正、客观的呈现在你的面前,是没有阅读的趣味性的。
所以说,观点不是万能的 ,但媒体没有观点是万万不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