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觉和年龄是息息相关的,奇奇妙妙。从降生到这个世界之初,对味觉陌生不知,再到耄耋之年的老人对味觉的感知极度迟缓。兜兜转转,人在世上轮回走一遭,不过是周而复始品味着人间酸甜苦辣,细享着个中味道,食物的滋味,也是人生的滋味。
自认为是一个对吃饭很重视的人,每顿饭之前我都会细细思量,该怎么吃、如何吃。世间几十年,便是由无数顿饭组成的,有妈妈做的油饼还有爸爸精心熬煮的鱼汤,以及上了大学之后食堂和小吃街的各种美味。不过是酸酸辣辣,甜甜咸咸,但我却仍旧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跟无数人吃过无数顿饭,有老人有孩子,还有父辈与同龄人。人在时光的流转之中,年龄的增长,在世间经历、沉淀,对于食物的喜好也在改变,无形之中。
年少时酷爱辛辣,在火锅的深情款款里沦陷,尤其是表面浮着红红辣子的汤锅,红彤彤的一锅一碗,在里面放下乌鸡卷和土豆片芋头粉,氤氲的水汽中翻滚着牛肉或香菇,翻腾的汤里也滚着一颗蠢蠢欲动的小心脏,浮浮沉沉,像是那江湖凡尘,年少轻狂,意气风发,一剑走天涯。尽管吃的肠胃烧灼,眼泪如雨,还是一次又一次,奔赴那火红的邀约。到成都去,专门去吃串串香,那边的酱料别致,是一小罐淳朴的香油,肉和菜全部浸入,入口却清爽,大汗淋漓,酣畅又幸福。年少的重口味,不惧油腻不惧刺激,与火锅相知相恋,难舍难分。
可是,有的少年,敌不过青春的痕迹,一颗一颗可爱又可恶的痘痘像在春天萌芽的小草,争先恐后,生怕别人忘记少年还在青春年华,少年羡慕着他人光洁的脸庞额角,不得不忍痛,对辛辣敬而远之,心中难舍难分,爱美之心终究还是胜过口腹之欲。
一年的时间,便让人天翻地覆。从中学到大学,短短一年,我的感受却极其深刻。热血沸腾的青春期,一切都是毛毛躁躁的模样,顾不了东也顾不了西,一身校服就可以闯荡世界的年少模样,有些自大,却满是勇气。那时,我早上一定要求要吃鸡蛋,而且必须是煎出来的蛋,用小平底锅煎出的鸡蛋圆圆乖巧,焦焦的边角,入口皆是满足。而如今在学校,没有家里的煎鸡蛋,只有普普通通的白水煮蛋,吃习惯之后,也觉得别有滋味,配上小米粥的蛋黄入口软糯,格外美味。时常沉浸在这样的幸福里,无可自拔。
时间的风姿绰约,总是无与伦比,我们一步一步踏着轻快的步伐,从稚嫩走向成熟,然后优雅地老去。在变化,像是绿得肆意的树叶,变成秋日里金黄的点缀,无可奈何,又心甘情愿。
时间翩跹,往往是人到中年,口味也会渐渐变得温和平淡,不再偏爱那辛辣的一味,人也在时间里沉淀下来,静下一颗浮躁的心。不再追求太多风盛水起,愈发想要隐身安逸,口味也就随之变化了。不爱,甚至无法忍受那刺激强烈的味道,反倒偏爱温温敦敦的平淡,并不凛冽,但贵在温和儒雅,似谦谦君子,以礼相待。偏爱一碗清汤,经过细火慢炖,将骨子里的气韵都炖进汤里,祛除了气盛的浮躁,留下宝贵的沉淀。
也有人到中年时刻,有了家庭和事业,仿佛吃饭只是例行公事,或是为了应酬在觥筹之间咽下油腻的菜肴,或是随随便便在路边解决一顿,对味道的要求不高,甚至也提不起食欲去面对着年少的最爱。想着爱着的,是撇去浮在表面的浮华,那清淡的滋味,一碗白粥和咸菜或许就是久经饭局的最大的安慰。格外朴实,但平平淡淡才是真啊。
深有体会,但不是自己,而是妈妈的口味的变迁。她自己讲,十七八岁上学的时候,什么都想尝一尝,但是奈何当时物资匮乏,唯一让她尝鲜的就是当时刚流行起来的方便面。如今有各种各样的美食,反倒是提不起兴趣,全然没了当初的渴望。
人到暮年时分,味觉就更是不敏锐,人也有些缓慢愚钝。对味道不再那样敏锐,总是要放许许多多的盐巴,总是感觉没有味道,家里的老人都是如此,爱吃咸菜,做菜也放许多盐。有时担心他们吃多了盐会生病难受,却深知滋味寡淡的难捱,有时也会随他们去了。
人的一生,是一段岁月的磨砺,敲敲打打,反反复复,不长不短的一辈子也就是这样,唯一贯穿生命的,是萦萦绕绕的缥缈的食物香气,不论何时,嗅到那美好的滋味,就像是心中的尘埃落了地,生了根。
岁月食味,果真如此,人之一生,与食相连,一生相随,是食味,也是心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