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苏州没多长时间,对于苏州姑娘的认识也只仅仅局限于几个。对这座烟雨桥中、秦淮河畔的城市也是匆匆不到一年的领略。要是把城市中的几个女子就推演为一座城市的整个女性群体,大抵在逻辑上也站不住。但是如果要穷尽对于城市姑娘的所有认知,那未免在实践层面会陷入尴尬,所以我也只是在文学层面去对她们描述。
几乎所有的群体研究都在表明这样一个现象,即群体的排外性。从原始的部落冲突,到如今的外地歧视,似乎都在说明这样一种观点“你和我们不一样,所以你不属于我们的群体,请走开”。说苏州没有排外性,那是在说它不像其他发达城市那样明显的排外。
苏州姑娘也会有一定的排外,但这种排外往往受原生家庭的思想观念影响,本人事实上并没有真正了解过爷爷奶奶眼中的“外地”。他们的父辈往往认为除了北上广深和苏州,其他地方都算是穷乡僻壤。对于年轻人的婚恋教育也会大谈“内部消化,强强联合”,鲜有跨界而成的搭配,除非男方能力很强,家庭也殷实,也愿意留在苏州发展。如果遇到一个苏州姑娘,你作为一个外地人,她说你的家乡很穷,你也别怪她,因为这种观念来源于他们的父辈,而他们的父辈最近一次去外地也可能是十几、二十几年前。不过,我们外地人也要反思和鞭策自己,向苏州城市和苏州人学习,学习他们的思想和方法。
生在南方,湿薄的太湖水气和来自太平洋的季风把苏州姑娘打磨得很细腻。细腻的不只是皮肤,也包括性格。北方缺水,天气干燥,一个没有补水的女孩子很难长久保持天生丽质的容颜,可能终日被干燥的冷风吹得粗糙。
经常说北方糙汉,这和干燥的气候是有巨大关系的。而在湿润的南方,连稻谷都可以做到一年两熟或三熟,不难理解人们会经常说“苏湖熟,天下足”。“饱暖思淫欲”。只有当你的生存环境得到满足时,你才会认认真真思考存在的意义、人生的真谛。恶劣的环境孕育了抗争的糙汉性格,优越的气候塑造了温婉端庄的大家闺秀。但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养尊处优久了就容易懈怠,“富不过三代”,多少有点道理。
柔弱是女子的特权,但坚毅何尝又不是。为什么常常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站着一个女人?那是因为女性的韧劲和母性是低谷期男人最好的一剂强心针。苏州姑娘也存在娇羞柔弱的一面,她们会因为看到大蟑螂而激动不已,甚至在过马路时也会躲闪来往的车辆,她们似乎很怕这个世界。她娇弱的外表时刻传递给人们一种信号,她需要一个坚强的港湾。但正如古语所讲以柔克刚,柔之极,则刚之极。当一个家庭发生重大变故时,母亲往往是最能承受打击的一个人。她的一言一行甚至都在鼓励着全家人。所以,当你看到那些柔弱的女子时,不要觉得她很造作,也许她比你还坚毅。
每天从桑田岛到骑河的地铁上,还有那15分钟的一班的公交818。联通城市中心地区和边缘地区的公共交通上,你会看到很多形形色色的姑娘。她们也许不是地地道道的苏州姑娘,但已在苏州生活。她们在这里被吴越文化感染,受发达经济影响,努力向美看齐。她们的内心我不知道是否有所改变,但说话的口音似乎正在被这座开放的城市淹没。只有在非常生气或高兴时,偶尔才会蹦出来那么一两句。
新苏州人似乎正成为她们或像她们这样一个群体的标签。姑娘生活在苏州,成了苏州城市靓丽的人文风景线。她们将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这座城市,但漫天的房价也许是最终瓦解她们漫长奋斗的一个最大的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