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几天因为学院举办联谊,和新一届的学弟学妹亲切地交流了一番。
几个小时的交谈,最大的感受便是:优秀,真的优秀。
交谈中,一旦提到身为学长的生活经验,我便情不自禁地滔滔不绝起来。然而听到他们的问题,我感到的只是几分深深的悲哀。
“学长,加入学校的哪些组织可以加综测啊?”
“学长,我想拿国家奖学金的话,学院的要求是什么?”
“学长,都有哪些比赛是学校比较认可的?”
这些问题本身,没有什么可惊讶的,“成绩好”、“搞比赛”、“拿奖学金”本来对于大学生就是“优秀”的同义词。可是,他们张口闭口就是询问学校所设定的标准,这让我不得不先问他们一个问题:
“大学期间,你自己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人?”
肯定会有人讽刺我,确实,这样一个问题在无数的鸡汤文里被回答。不过,即使有那么多文章试图去回答这个问题,即使有很多很多的大学生也都看过这样的文章,但是大多数大学生到底还是想不明白这个问题的吧。
有人说:“我是真的不知道该干什么好啊。”
也有人说:“与其什么都不知道,还不如按着学校的要求做下去。”
是啊,既然不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那就做一个典型的好学生好了,刷绩点,玩社团,打比赛等等。
但是我要说的是:不是我们真的想不明白,而是我们拒绝去思考这个问题。
事实上,很多想要变得优秀的同学,他们在大学所做的一切,不过都是用学校的那一套标准来束缚着自己,期望着自己在成为一个“典型的好学生”的同时,就会自然而然的想明白“自己到底想做什么”这样重要的问题。
但这种简单的想法不过是对自己本心的逃避,而结果也往往是:我们很多很多的人,最终只是成为了一个学校希望你成为的,一个千篇一律的人。
二
一年前,作为一个初入大学的小萌新,最上心的事情,莫过于去听一场场能启迪后辈的“前辈经验分享会”。现在想起来,那个时候所看到的优秀代表——十几位学长学姐,虽是来自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院,但他们的相似点却多得惊人:
①几乎每一位前辈都担任了院学生会或校学生会或大社团的高级职位;
②几乎每一位前辈都参加了学校大力推广的竞赛项目,尤其是数学建模,模拟联合国等,甚至是全员都参加了某一项赛事。
③几乎每一位前辈都有一段熬夜拼命的岁月。
④一半以上的前辈都获得过国家奖学金。
……
现在的我,或许对于这些信息可以不以为意,但是一年前的我,真的是深陷其中,那种感觉,真的仿佛中了一种魔咒一样。
这魔咒一度让我臆想着:想要变得优秀,就应该像学长学姐他们一样完美:加社团、做学生工作、打比赛、熬夜刷数模,最后拿到证明自己是一个优秀者的最高荣誉——国家奖学金,顺便再入个党。
事实证明,这样认为着的我,度过了极其痛苦的一段时光:
我试着去搞数模,但我很快发现我真的对它喜欢不起来,可是一旦要“退缩”,我就会自责:为什么那些优秀的前辈可以搞下去,而我不行?
我也试着进到院会里面工作,但是那里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让我觉得心累,可是每一次我觉得想要退出的时候,我就想起曾经的某某会长、某某社长,觉得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应该同样有着一份优秀的学生工作。
我其实很喜欢学日语,可每次一拿起日语书,我就不禁想到:日语学得再好,也比不上一张英语竞赛的奖状更能向学校证明自己的优秀,毕竟日语学出的成绩在学校里面是不被认可的;
我也很喜欢看一些自己专业的专著,但是每当我静静地看书,渐入佳境的时候,就会想起那些搞学科竞赛的前辈们,我就会强烈地觉得自己“不务正业”,觉得自己离一个真正优秀者还有很远的距离。
但是,经过了许许多多的痛苦挣扎,我终于想明白了:一直以来,我在被一种“标准”束缚着, 仿佛成为一个和那些学长学姐一样的人就是我上大学最好的结局和最重要的目的。这显然是片面的、错误的。
有人说大学是一个发现自己灵魂的场所,但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只是在单方面的接受学校设定的标准,让这些标准塑造我,而我却对我自己的内心不闻不问,甚至就像我放下日语书,放下专业专著那样,潜意识里我竟然也关上了自己的心房——明明在我的内心深处有着那么强烈的呼声与愿望!
三
现在的我,真正感受到了大学生活的舒心与幸福,以前一直让我内疚的日语书、专业书都已经重新摆在我的案头。终于,那些我所不愿意看到的东西,也都被我清到了墙角的箱子里面。
每天看书,思考,顺便再兼顾一下分内的学业,生活真的不一样了,感觉自己终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感觉自己每一天都在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那些杂七杂八的琐事:什么比赛、什么工作、什么奖项,我都抛之脑后。
我不否认学校标准存在的意义,毕竟有那么多的人还在迷茫,这些标准确实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但是对于一个已经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来说,再多的标准不过都是束缚。
可悲的是,很多有心成为一个优秀者的大学生,往往会麻木自己,他们辛苦一场只是为了迎合学校的标准,最终成为一个传统的、符合普遍观点的好学生。
而且,当一种出于“引导目的”的标准,开始成为我们大学生四年生活中,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一个“目标”的时候,我觉得大学的教育体制也到了不得不要反思的关口。
我始终相信不是每一个人都要成为一个典型的榜样,我们应该发现属于自己的风格。在决定自己是否要放弃回答诸如“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这样的问题之前,我们还是应该好好思考一下下面这个真正重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