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了300本书之后,女儿变了

我想,作为父母,没有人不愿意孩子爱读书、勤读书、好读书——可是,很多时候都是事与愿违或者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 


我们夫妻俩最爱给娃买书。还没上幼儿园就开始了,从开始的涂色画、绘本,到后来的漫画、童话、故事书,再到学校的推荐阅读书目,另外,我们几乎每月去两次图书馆,每次都会借回 20 本书。 

前后买的书加起来应该超过 300 本,原本空荡荡的书柜,现在只剩下一些空档。 

这学期,女儿的阅读时间明显比以往长了许多,也比以往更专注,经常一读就是一本书读到底。 

可是,孩子的转变并不是因为买了“足够多”的书,而是我们夫妻俩的转变。 


说来惭愧,自打走出校门,每年读的书真是少得可怜,就算读,也是虚构类的小说居多——说好听点叫打发时间,其实就是浪费时间。更多的时候,空闲就拿起手机刷朋友圈、刷短视频、看直播。有时,孩子还一起凑过来,大家“其乐融融”。 

后来才知道,这叫:宝贵的注意力被无情的收割,而不自知。 


从 2019 年下旬开始,我们重新捡起书本,一本接一本的读。别说,好书还真多,读起来就不愿停下来。 

房子装修的时候,摈弃掉“沙发+茶几+电视背景墙”的客厅方案,设计成“四人位的大书桌+满墙书柜+黑板墙”。于是,客厅完全变成了“公用”的书房。晚饭后一家人聚在“书房”的大桌子,做作业的做作业、读书的读书、若非必要,很少看手机。 

感觉一家人的“注意力”被重新掌控,用在了正确的事情上。 


总结来看,确实是我们的转变给了孩子正确的榜样,导致了孩子的转变。 

我在一本谈到“镜像神经元”的书里,似乎找到了“父母必须给孩子言传身教”的理论依据。 

镜像神经元好像只能由亲眼看到的人触发。物品、书籍这些非人的东西不太可能激活镜像神经元。就像送给孩子一支笛子,他一般不会直接对它感兴趣,若你演奏笛子的时候被他看到,还演奏得身形飘逸、音色动人,那么孩子的镜像神经元就被你激发了,进而对吹笛子产生兴趣——注意,不是对笛子产生兴趣,而是对“吹笛子”这个行为感兴趣。 

回到读书上,买来一堆书,不会让孩子直接对书籍产生兴趣,而父母如痴如醉的被书籍吸引,埋进书堆里,就会激发了孩子对读书的兴趣。 


老生常谈的金玉良言,太常见了总是容易让人忘却。常言道“言教不如身教”,耳濡目染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家庭的范围里,父母就该以身作则,用“身教”代替“言教”。 

为了孩子,不妨试一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