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看《奇迹男孩》,震惊朱莉叶·罗伯茨也无法在岁月中幸免于难,她的冷静知性、高挑体型也让皱纹和瘦削日益凸显。最近看完《三张广告牌》,最大的疑问是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这样的年纪、这样的脸庞还可以担当女主角,还有资本在好莱坞的演艺圈叱咤风云、拔得头筹。不客气的说,以她现在的容貌往前推三十年,也打不到任何美女的行列。
查了一些简单的资料,弗兰西斯智商高、戏路深、看人准、选片狠。
这位二度摘得小金人的影后是弃婴,虽然一直受到养父母的优待,仍然有着无价值的阴影。高中时代,参加戏剧演出大获成功,在观众对自己表演的认可和掌声中,年轻的弗兰西斯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激情所在,那就是表演,最终毕业于耶鲁大学戏剧学院,接受了完整而系统的戏剧训练。
处女作电影《血迷宫》已是一鸣惊人,还顺理成章地嫁给了导演乔尔·科恩。在此之后,扮演的都是风格另类、强势凶猛的角色,《希尔街的布鲁斯》、《巴顿·芬克》、《冰血暴》、《缺席的人》、《失踪秘闻》,看片名就是犯罪惊悚、恐怖悬疑类型的影片,演艺生涯充满着激荡沸腾的火光和无处不在的挑战。梅·萨腾说风格是思想的优雅,“因为与质量有关,理性的质量。”
到了《三张广告牌》,导演马丁·麦克唐纳说母亲这个角色就是按照弗兰西斯设计和准备的,即便如此还空出不少留白,等着她自己的诠释和发挥。
一位因女儿被奸杀的母亲,在等待了七个月之后发现警察毫无进展,甚至开始淡漠和搁置案件,租下了公路旁的三块广告牌,以大幅标语的形式公然质疑和挑战警察权威。故事里的母亲的确是硬气,但不是凶蛮,更多的是伤痛和无望,既以泪洗面、独自神伤,也以硬碰硬,决一高下。
她的扮相失去了女性的气息,头发稀疏,脸颊深陷,整张脸面因常年无暇打理而被淹没在日常无休无止的乏味和争吵中,成为生活的祭品。很多的场景,都像是一个舞台,广阔无边,中心只有一个衰老的女人,镜头从高处俯拍,一张布满沟壑、疲惫抑郁、了无生气的侧脸被笼罩在阴影下。在高光中又是一枚随时可以引爆的炸弹,舌战教堂神父、怒闯警察局、教训往车上扔罐头的年轻人、冷言冷语逼怒前夫、广告牌被纵火后孤身爬上梯子灭火、然后又以眼还眼、如法炮制般地火烧警察局。在两种极端的表现和进程中,也是母亲个人的丝丝转化。她从一个完全受害者、苦不堪言的冷酷中发现周围每个人的不易、难处以及她自己不具备的明亮。
接片之前,弗兰西斯有过犹豫,觉得岁数是否有些过大而与片中人物不符。导演丈夫一锤定音:“听我的,这会是个绝无仅有的角色。”有了定心丸,弗兰西斯再次变回了戏痴。她在表现人物的暗淡和衰败时,有一种自然、坦荡和从容,任由镜头横扫脸庞的各种死角,无遮拦,无羞涩,无所谓。对于角色,这是自然而然的需要。对于一个演员呢,对于一个女演员,任由自己不美的一面曝光在镜头中也是自然而然的吗?
回到演员这个行业,本来跟漂亮就不是等号关系。有这样的问题,是我的价值观被洗刷和被扭曲。电影的专业性,就在于尊重自然、尊重观众、尊重自己,找到最合适的演员承担角色,需要年轻、貌美、曼妙,也同样需要衰老、皱纹、松弛。
影评人鞠白玉曾在《三个女演员》中以蒂尔达·斯温顿、夏洛特·兰普林、凯特·布兰切特为例,解读三位神级戏骨如何驾驭女演员的身份,并在职业高龄期还能洒脱自如、驾轻就熟地挥洒才情。她们的共同特点一是主动性,主动回归戏剧舞台进行磨练,为了某个角色投入大量完全的个人体验;其二就是真实性,夏洛特·兰普林说“你的脸就是自我价值的一部分。”接纳的承受度就是你对人生真实性的回应度。
媒体喜欢称呼还像年轻人的女明星为不老女神,而如果不幸被拍到臃肿和素面朝天,想当然的是失败和落寞。即便是普通人,也以脸作为生活质量、自我形象的最高识别度标识。对于女人,在脸面工程上付出的牺牲和代价究竟要有多大?有一天,我家小朋友感慨地说,小闺蜜剪了刘海,给她发了一张完全无化妆、无P图、无美颜的照片,让她心生感动,这孩子多实诚啊。在她的同学圈,十三四岁的青春女孩都不敢本色示人,必须经过滤镜进行柔光和美肌,毋宁死不能丑。
朱莉叶·罗伯茨、弗兰西斯的身上,不仅是女演员的专业性,还有一种成熟女人的勇敢、解脱和终极自由。没有了这张脸的束缚,内里的光芒才能从停顿和空隙中渗透出来,包裹全身。有句话说:“光合作用的人身上有光合作用的光芒,吃电子波的人脸上必然流露出电子波的光芒。”允许自然的生物进程,才能生发自然的清新氧气。
奖台上挥动双臂、铿锵致辞的弗兰西斯,自带一种神气,她说“性别无异,种族平等”。爱惜羽翼的方式不是骄傲,而是以苍老的容颜告诉人们一个演员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拉升自己的演技。作家荞麦形容是枝裕和时说:“导演或编剧或演员最执着的东西,即使看来并不那么可行,最终却都获得了难以想象的成功。这里面有着奇怪的规律,某种程度上,任何创作都不得不带着一点‘念力’或者‘巫术’才行。”
并非要求所有的女演员或者女人都放弃颜值,任其流失沙化,是你总要练就出自己过硬的底牌。要么就像弗兰西斯我行我素刁钻狠辣,要么就像芝姐年过半百艳若桃花。最后胜出的总是这样的人,质量取胜的人,感情的质量和理性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