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单元围绕“风趣与幽默”这一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课文极具趣味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和兴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品鉴能力。《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描写了主客双方围绕姓氏展开的一场巧妙对话;《手指》一文,用拟人化的手法和趣味盎然的语言,把五个性格各异的手指形象写得活灵活现;《童年的发现》则是以儿童视角描述“我”九岁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有趣过程,俏皮的语言和幽默的自我调侃令人忍俊不禁。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风趣的语言除了生动有趣、使人发笑之外,往往还能让读者在一笑之余有所回味。此前,三年级上册已经安排过“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等语文要素,本单元再次聚焦语言,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风趣,是对语言感受力要求的进一步提升。
围绕语文要素,课后题和学习提示在编排上各有侧重:《杨氏之子》引导学生通过主客间对话的内容,感受杨氏之子的机智;《手指》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语句,体会作者语言的风趣;《童年的发现》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趣味,交流感受。“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对三篇课文内容和语言的风趣之处作梳理和总结,“词句段运用”让学生体会语句的表达特点并进行伤写,学习把事物比作人或把比作事物来写的方法,提高表达的趣味性。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看漫画,写出自己的想法”,选编了华君武的两幅漫画:一幅是一人正给小树苗浇水,另一人坐在小树苗下等着乘凉,讽刺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不良思想和不顾事物发展规律的荒唐行为;另一幅讽刺了社会上无视规则、不遵守社会公德的人。漫画是一种具有讽刺性或幽默性的图画。与之前的看图写话相比,本次习作对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读懂图意的基础上,不仅要把漫画的内容写清楚,更要写出自己从中受到的启示。
本单元教学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内容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来体会作者的意图,要注意教学的统一性,不要将内容和语言割裂来讲。教学时可以从课文内容入导学生体会内容的趣味性、增强对事物或事件的感悟力的同时,引导学生聚焦文本,有意识地感受作品风趣的语言特点。
第二,要尊重每个学生真实的阅读感受。对语言特点的感受,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言之有理即可,不要求感受统一、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