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算了算了,何必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这话听起来似乎挑不出毛病,因为这理念不仅符合咱中国人四平八稳的性格,而且体现了劝人者高人一等的姿态,还避免了可能发生的冲突,实现了多方共赢。我记得有个故事:有人因为新修院墙的位置和邻居产生了矛盾,就想着用自己在京城做官的儿子压邻居,于是写了一封信给儿子寄去,想让儿子跟地方官说说把邻居逼退。过了几日儿子的回信来了,上面只写了一首诗:

千里修书为堵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里人看到儿子的书信,不禁羞愧难当,便主动把墙往自己院子里移了3尺,邻居看到对方的行为,也深受感动,于是也把墙往自己院子里移了3尺,竟生生在中间形成了一条路,传为了美谈。

但今天看到奔驰男的故事,我左思右想总觉得心里不是个滋味,我脑子里反复浮现出的是郭德纲老师黑胖的面孔在镜头前苦大仇深地说:劝人大度遭雷劈。”


劝人大度遭雷劈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不就是在劝人大度?怎么同样的劝人大度,上面的成了美谈佳话,到了郭大爷这里咋就要遭雷劈?

修墙的故事里,我们开明大度的“儿子”明明可以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去欺压邻居,但是他选择了劝家人大度;而反观郭德纲,你别看最近几年都是人家跪下磕头求他,可以前他就是被人家欺负的主,劝他大度的人,身位怎么着比他都要高些。发现了没,什么时候劝人大度会成为美谈?劝有能力弄死你的人放了你;什么时候劝人大度就该遭雷劈?劝你不要去恨有能力弄死你的人想弄死你。我们再梳理一下便可以推出,劝掌握社会资源少的对象不要恨掌握社会资源多的对象的人该被雷劈死,而劝掌握社会资源多的对象不要为难掌握社会资源少的对象的人该被传为佳话。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其实是社会契约在起作用。社会契约就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它就像一杆天平,不断通过加减权力义务的砝码维系着社会的平衡:掌握资源者通过资源赋予的权力争取使天平往自己的方面倾斜,而更多的不掌握资源的人则通过团结和革命迫使掌握资源者不仅主动减少自己的权力砝码,而且不情愿地将义务砝码给不掌握资源的人,尽管如此,因为资源赋予的权利砝码有滚雪球效应,其实这天平几乎都是往掌握资源者这面偏斜的。通过社会七月的调适,社会不至于分崩离析(当调适不当的时候就会发生革命、战争等暴力冲突)。


天平

有了这样的论述,再回到“劝人大度”这个话题,我们就可以知道,劝人大度那个人,其实充当了在社会契约天平上加减砝码的操作员的角色:劝有资源的人不要用资源为难没资源的人时,是从有资源者篮子里拿义务砝码给没资源的人;劝没资源的人不要记恨有资源的人,是从没资源的人几乎空无一物的篮子里拿权利砝码给有资源的人。前一种结果,是在维系系统的平衡,受到褒扬是应该的;而后一种行为,是在破坏系统来之不易的平衡,受到唾骂也是罪有应得。而代表人民行使职权的行政机关,到底应该如何操作这天平,难道不是显而易见吗?

疫情是试金石,更是照妖镜,对于照出来的妖精,绝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