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麦家理想谷
本文原创,转载请联系
/
7月毕业季,想起有个准毕业生问,“要毕业了,可以送我一句话吗?”。有人回复,“尚未配妥剑,转眼便江湖。愿历经千帆,归来仍少年。”
“归来仍少年。”多么让人春心荡漾的一句话。
然而,事实往往相反。
那个中二的少女困于柴米油盐变成面无表情的中年怪阿姨;那个面目青葱的少年忙着赚钱养家变成了激情褪去的老大叔;那个高喊“以梦为马”的我们,一回首,却发现流水一样的日子全成了抖不掉的白花花的肥肉……
毕业之后再回首,我多么希望你仍有梦可做;
有牛可吹;有大把时光可浪费。
你,终究还是活成了你自己。
盲目的“拼命”等于慢性自杀
前几天,浙江邵逸夫医院26岁麻醉医生猝死,
这已经是今年第5次听到年轻医生出事的消息了。
26岁,如此年轻,却毫无征兆奔向了死亡。
人们在感慨的同时,
发现年轻医生在很久之前就开始喊“累”,
喊“又一宿没睡”,
最后一条朋友圈显示““黑+白+黑,下班啦,还活着真好。”
几天后鲜活的生命就堕入了永久的黑夜。
在这个熬夜、加班、打鸡血的时代,
“拼”成了一种积极的伪文化。
拼命地压榨自己的时间,
告诉自己等熬过这段时期一切都会好起来,
告诉自己还年轻,没什么大不了。
然后一点一点逼迫自己到身体的极限。
总以为自己是超人,
但真到无力回天的时候说什么都太迟。
也许我们太痴迷"勤奋"的魅力,
却不知无限期的“拼命”恰恰是低效能的体现。
埋头苦干也未必导向成功,有时甚至适得其反。
年轻人能不拼吗?
当然不能。
但不是盲目地扎进一滩深水。
5年前刚毕业,我和好朋友聊天谈到自己对工作的偏执。
他说,“你这种情况就像刚学会骑自行车的小孩,
拼了命地骑,但技术短时间内并不会突飞猛进。
隔段时间再来试试,也许会有新的突破。”
后来我反观自己,还真是这样。
有时候不必活得那么用力,
人生是一次长跑,很多东西靠的是厚积薄发。
况且你的赶时间,未必是勤奋。
撑不住了就去睡一觉,
天大的事先一边晾着,
钱没了可以再挣,
人没了就什么都没了。
首先要活成一个人,其次是人才
我想起有一个超级学霸的同学,
他和大多数人一样,从小就被教育要好好学习。
当同龄的孩子穿着开裆裤在玩泥巴的时候,
他已经被教育成“考第一才是正经事”。
当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讨论最近大火的明星时,
他的父母督促着“单词还没有背”。
好不容易迎来暑假可以好好放松,
却被告知已经安排各种补习班。
为了赢在起跑线上,
那些本该认真释放天性的日子,
被日复一日的竞争和压力填满。
后来某天,
当同伴们聊起那些填满青春的脑残电视剧和当年的流行歌曲,
他像个傻子一样一无所知。
他恍然发现,自己的童年和青春是一片的灰白。
刘瑜曾写过一篇文章,《已经太晚》:
15岁的时候得到那个5岁时候热爱的布娃娃;
65岁的时候终于有钱买25岁的时候热爱的那条裙子;
而一切已经太晚。
很多东西只有当时有效,过期作废。
所以,不要为了活得太“优秀”,
而丢掉那些正常人类的情感。
孩童时期,青春时期缺席的东西,
成年后用尽余生也无法补救。
时光能重来,我就不要那么忙了
如果有后悔药,
你最想改变的东西是什么?
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个画面。
画面上有两鬓斑白的周星驰,
那年他51岁。
和柴静谈起家庭,
星爷说“但是我还有机会吗?你看我现在这个样子”
和“我都害怕说出来了现在我自己的年龄”,
说到这儿的时候,
星爷的表情很明显的不自然起来,
那种无奈和后悔从星爷的眼里投射出来的感伤,
让人回想起《大话西游》里的场景。
那句背到滚瓜烂熟的台词,多年以后却一语成谶。
曾经有一段真挚的爱情放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
直到失去我才追悔莫急。
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
我一定会对那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
如果一定要给这个承诺加上一个期限的话,
我希望是“一万年”。
如今,他对于婚姻和爱情已经失去了信心,
他仿佛像一个痛苦的孩子。
他说,“我都运气不好。
假如可以重来的话,我就不要那么忙了。”
朋友圈就有一个朋友,
每天标榜自己忙成狗。
他觉得只要自己在加班,在熬夜,
他就一定能赚到钱,
一定能比别人更快的成功。
但是,反观他的忙碌却是一种彻头彻尾的“瞎忙”。
年轻的时候,我们都追求忙碌。
却忘了反省忙碌于之后的意义。
年轻的时候,我们把忙碌当成炫耀的资本,
却忘了这只是盲目的象征。
年轻的时候,我们都以为忙碌才能赚钱,
却忘了一味的瞎忙丢了生活也丢了自己。
就如,周星驰后来说,
“有什么比赚钱更重要,我那么爱钱”,
他笑了一声,然后语气以无奈自嘲终结。
一生放浪不羁,爱自由
谁活出了自己?
高晓松算一个吧。
阿谷君还记得,某天下午高晓松来书店,
他和谷主麦家坐在门庭外闲聊。
夕阳、晚风、鸟鸣。
高晓松摇着扇子,一副慵懒模样,
“这才是过日子!那些钢筋水泥里头的日子,
都白活。”
多少人羡慕那个疯疯癫癫却活得潇洒自我的高晓松。
在他那汪洋恣肆匪夷所思的经历中,
阿谷君看见的是一个少年对自我的抵死追求。
他出生高知家庭,外公是两院院士,
父亲是清华大学教授,母亲是著名教育学家,
按他自己的话说“硕士在我们家基本等同于文盲”。
这样一个学霸氛围下成长的高晓松,
却成功长“歪”成一个整天想着搞创作的流浪歌手。
他本来可以按照父母铺好的路过波澜不惊但富足安逸的一生,
但他觉得那样活着没意思。
他想要的生活是自由的饱满的张扬的热血的,
不顾及他人眼光到天桥弹唱,
最后被当成流氓被学校保卫处抓起来。
到海南搞音乐因为钱不够只好飞去厦门而错过了清华开学,
为喜欢的姑娘拼命写歌作曲,
微博上po自己的“盛世美颜”,
这些都是他干的事。
那些父母光环,偶像包袱对他来说,
都比不上淋漓尽致活成自己重要。
他好像从不担心活错了,
因为每一步都按照自己的心走。
这世界上哪里有什么正确的活法呢,
只是我们人为给自己下的咒,
然后在和别人的比较中痛苦不堪。
既然选择了就请相信这是最好的,
人生千万条路,
活出自己是最好的归宿。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如果说高晓松是换了一种方式活出自我的精彩,
同时又获得了世俗的肯定,
那么朴树就是游离在世界之外的人。
他不需要别人给他掌声,
不需要世俗意义的成功肯定自己,
只是纯粹地追求一种精神境界。
他告诉我们,一个人也可以活成一个世界。
而且这个世界可以独立于现实的乌烟瘴气之外。
最红的时候,他一句不想假唱就罢演春晚。
一张专辑做了3年,觉得不对又不录了。
在郊区租了房子,出门就骑着自己的小破电驴车,
过起中老年的生活怡然自得。
别人送的iphone被他扔在一边,
继续和诺基亚相亲相爱。
被骗走了百万,待人依然一腔热诚。
他的赤诚,天真,落伍,格格不入……
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但是你不能否认,他是幸福的。
这种幸福感不是基于外界赠予的头衔、荣光,
而是充足满盈的自我。
就像微博有个妹子留言说,
“14年。
感觉自己都从中二少女变成面无表情内心猥琐的中年怪阿姨了,
朴老师居然还有自然得像植物天真得像动物的部分,嫉妒。”
人生如果是一场修行。
朴树一定已是得道高僧。
他用自己生活的吉光片羽告诉我们,
很多东西从心里放下,
很多东西从身上减去,
才能活得至情至性至简至乐。
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想起高中那年看完三毛的《撒哈拉沙漠》,
一宿未眠。
满脑子都是那光怪陆离的故事和黄沙满天的奇景,
那时候就想怎么会有这样的女子,
敢把渺小脆弱的生命置于荒蛮粗犷的沙漠之上,
安适于那些野性原始的生活,
竟然还活得那么有声有色。
也许我们也向往着浩瀚沙漠和满天星斗,
但是一想到风餐露宿的生活,
再浪漫的风景也大打折扣。
正因为如此,
我们羡慕三毛却活不成三毛。
在这个世界上,
稍微拐个弯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活法,
但是大多数人活着只是因为习惯,
少数人跳出来挣扎了一下,
被打得鼻青脸肿又只好原路返回,
活得完全自我的难度系数很大,
但我们仍应努力保留那独特的部分。
那不能被标准定义的感情,
不能被批发量产的付出,
不能用普世价值一概而论的价值,
才是自我。
一生的长河中,
愿你有一段生命因自我而灿烂。
多年以后再回首,
不论你选择了安逸还是动荡,
简单还是深刻,
寻常还是离奇,
愿你不憎恶当下的生活,
仍有酒可温有梦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