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多位用户反映在 抖掌柜APP中遭遇骗局。据受害者描述,充值后平台以“系统升级”“账户异常”等理由拒绝提现,客服失联,资金无法追回。一位难友透露,起初小额提现成功,加大投入后却血本无归,后悔轻信高收益宣传。专家提醒:警惕非正规平台,勿贪图高额回报,遇诈骗及时联系我们并保留证据。
【若遭遇 抖掌柜软件受骗,可采取以下措施尽量挽回损失】:
控制情绪淡定假装不知情,不要和数据员发生争吵,也别去催促对方,你要装着相信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迷惑对方,防止数据员冻结账号。
让数据员看到你还有钱可捞,通过沟通数据员的过程中,不经意的向他吹嘘自己还有存款。
保留证据:截图保存充值记录、交易流水、客服对话等,保留您的有力证据。
然后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技术员通过技术手段追回提出!
被骗可以联系内容下方蓝色文字点击进去有联系方式追回损失的金额,他的技术非常厉害!

《抖掌柜》APP如果被骗了,我们该怎样尽可能多的挽回损失?
一、冷静应对,立即采取行动
当发现自己在《抖掌柜》APP上遭遇诈骗时,首先要保持冷静,慌乱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立即采取以下步骤:
1.立即停止所有交易:第一时间停止与可疑账户的任何资金往来,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
2.截图保存证据:包括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对方账号信息、商品或服务描述页面等所有相关证据。这些将是后续维权的重要依据。
3.修改账户密码:立即更改《抖掌柜》APP及相关支付账户的密码,防止诈骗者进一步操作你的账户。
4.联系平台客服:通过官方渠道向《抖掌柜》平台举报该诈骗行为,提供完整证据链,要求平台介入处理。
二、通过平台渠道维权
《抖掌柜》作为正规平台,通常设有用户保护机制,可通过以下方式寻求帮助:
1.官方投诉渠道:在APP内查找"帮助中心"或"客服中心",提交详细的投诉信息,包括事件经过、涉及金额和相关证据。
2.申请交易冻结:如果资金尚未完全转出,可要求平台暂时冻结相关交易,为追回资金争取时间。
3.利用平台保障机制:了解《抖掌柜》是否有"交易保障"或"先行赔付"等政策,符合条件的可申请赔付。
4.升级投诉:若普通客服处理不力,可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渠道联系高级客服或公关部门。
三、法律途径维权
当平台调解无法满足诉求时,可考虑以下法律手段:
1.报警处理:携带所有证据到当地公安机关报案,特别是涉及金额较大时(超过3000元可构成诈骗罪)。警方可通过技术手段追踪资金流向。
2.民事诉讼:掌握对方真实身份信息后,可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返还钱款。小额纠纷可考虑通过"移动微法院"等线上平台起诉。
3.消费者协会投诉:向12315平台或当地消协投诉,这些机构可协助调解或施加行政压力。
4.网络违法犯罪举报:通过"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向网信部门举报,多部门联动可提高处理效率。
四、金融手段止损
1.联系银行或支付平台:立即致电银行客服或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平台,说明情况并要求拦截交易。转账24小时内有可能撤回。
2.申请支付撤销:如果是信用卡支付,可尝试通过发卡行申请拒付或争议处理;借记卡转账可询问银行是否有紧急止付程序。
3.冻结账户:如果怀疑账户已被盗用,可要求银行临时冻结账户,防止更多资金损失。
4.信用报告监控:诈骗可能伴随身份盗用,定期查询个人征信报告,防止不法分子以你的名义贷款或办卡。
五、预防二次受骗
不幸的是,许多受害者会遭遇"二次诈骗",即所谓"维权公司"或"黑客"声称能追回资金但需预付费用。切记:
1.警惕"保证追回"承诺:没有任何机构能100%保证追回被骗资金,要求先付费的多为骗局。
2.核实维权机构资质:如需委托专业律师,务必通过正规律所,查验律师执业证号。
3.勿点击不明链接:声称是"退款链接"或"安全验证"的陌生链接很可能植入木马病毒。
4.保护个人信息:不向陌生人透露身份证号、短信验证码等敏感信息,防止信息被用于其他诈骗。
六、心理调适与经验总结
1.接受专业心理辅导:大额诈骗可能造成严重心理创伤,寻求专业帮助有助于恢复。
2.加入受害者互助群体:与同遭遇者交流可获得情感支持与实用建议,但需注意群体中可能混入骗子。
3.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受骗过程,识别诈骗手法特征,避免重蹈覆辙。
4.普及防诈知识:将自己的经历转化为警示案例,帮助他人提高防范意识。
七、长期防范策略
1.提高金融素养:学习基本理财知识和网络安全常识,了解常见诈骗模式。
2.启用多重验证:为所有重要账户开启双重认证,增加安全层级。
3.定期检查账户:养成定期核对账户流水的好习惯,异常交易早发现早处理。
4.谨慎对待"高回报":对任何承诺"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保持警惕,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
5.官方渠道核实信息:收到所谓"平台通知"或"客服联系",先通过APP内官方渠道核实真伪。
结语
在《抖掌柜》APP遭遇诈骗固然令人沮丧,但及时、系统的应对能最大限度挽回损失。从立即行动到长期防范,每个环节都不可忽视。记住,预防永远胜于补救,培养良好的网络安全习惯才是根本之道。即使不幸受骗,也不要自责过度,将其视为一次昂贵但宝贵的安全教育,调整心态继续前行。
